喉咙堵塞得厉害?警惕反流性食管炎的“隐形威胁”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生化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  黄茂生

喉咙若有异物卡堵之感,且呼吸不畅甚至吞咽困难时,多数人的即刻反应或是“上火”,或是“咽炎”。然而,有一种疾病——反流性食管炎,却常遭忽视。其有可能借由复杂机制引发喉咙堵塞之感。据数据呈现,我国成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处于6% - 8%区间,其中约30%的患者因咽喉症状,首诊选择耳鼻喉科。本文将为您揭示此疾病的真实状况,并给予科学的预防以及诊疗建议。

喉咙堵塞的五大致因探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剖析。其一,食管痉挛,突如其来的“喉咙锁喉”现象。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反复刺激,会引致平滑肌强烈收缩,从而造成食管痉挛。该痉挛会使食管腔瞬时狭窄,患者常感喉咙仿若突然被“掐住”,同时伴有剧烈胸痛,甚至会误认成心脏病发作。一项研究表明,约45%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曾因剧烈胸痛前往急诊,其中15%被误诊为心绞痛。其二,食管狭窄,慢性损伤下的“隐形管道”问题。长期反流会促使食管黏膜纤维化,进而形成瘢痕性狭窄。初期,患者仅在进食固体食物时会有梗阻感,随着病情加剧,就连饮水也会引发堵塞感。内镜检查显示,严重狭窄患者的食管直径可缩至正常的一半。其三,咽喉黏膜炎症,反流导致的“化学灼伤”情况。胃酸、胃蛋白酶乃至胆汁反流至咽喉部位,会直接侵蚀黏膜,引发喉炎。患者除有堵塞感外,还会出现声音嘶哑、持续性清嗓以及晨起咳嗽等症状。通过24小时pH监测发现,70%的慢性咽炎患者存在病理性反流。其四,神经功能紊乱,大脑发出的“错误警报”。反流刺激会引发食管 - 咽喉神经反射异常,使得大脑持续接收“堵塞”信号。即便内镜检查无异常,这种功能性障碍仍可能存在。心理学研究证实,焦虑患者出现神经性反流症状的风险增加3倍。其五,心理因素,情绪构成的“恶性循环”。长期的反流症状会致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压力又会进一步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临床观察发现,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其反流症状改善率相较单纯药物治疗组高出22%。

科学诊疗路径方面,其一基础治疗方面,生活方式的饮食管理需采用“少食多餐”模式,每日进食5 - 6餐,每餐量减少30%。规避诸如炸鸡、奶油等高脂食物,以及巧克力、咖啡、柑橘类水果等会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体位调整方面,睡前3小时应禁食,床头抬高15 - 20厘米(约2 - 3个枕头高度),睡眠时保持左侧卧位,可减少夜间反流。行为禁忌方面,餐后即刻平卧会使反流风险增加4倍,建议餐后保持直立位至少30分钟;避免穿着紧身衣物、系过紧腰带。其二是药物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引下实施,涵盖质子泵抑制剂(像奥美拉唑用以抑酸)、促动力治疗(例如多潘立酮)以及黏膜保护(比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其三是微创治疗方面,针对药物治疗无成效者,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借由热能刺激来增厚食管下括约肌,其有效率可达70%;内镜下缝合术则能缩减胃食管连接处直径,适用于伴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其四是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作为终极应对方案,通过把胃底包绕于食管下端,实现抗反流屏障的重建,其5年复发率仅为12%,适用于重度反流、食管狭窄或者合并哮喘的患者。

预防层面,构建抗反流生活防线极为关键。体重管理上,应将体重指数(BMI)把控在18.5 - 23.9kg/m²,每减轻5kg体重,反流症状便可能减少40%,建议采用“5:2轻断食”模式,即每周2天对热量摄入加以限制。运动处方为每日开展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诸如快走、游泳),以此改善食管动力,要规避餐后即刻运动,以防腹压增加导致反流。情绪调节方面,正念冥想可使反流发作频率降低35%,建议每日进行10分钟深呼吸练习,具体为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环境优化需打造抗反流空间,包含睡眠环境(使用可调节床架,使头部高于脚部15度)、穿着选择(挑选高腰、宽松下装,避免腹部受压)以及饮食记录(运用手机APP记录饮食与症状的关联,识别个人敏感食物)。

特别警示,当出现以下“危险信号”,如吞咽困难进行性加剧(从固体食物发展到液体食物)、体重下降超5%、呕血或黑便、胸骨后疼痛放射至肩背,提示或许存在严重并发症,此时必须即刻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或食管腺癌的可能性。数据表明,未获及时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年内罹患食管癌的风险会增加0.5% - 1%。     

喉咙堵塞绝非微不足道之事,它极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凭借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规范的药物治疗以及必要的医疗介入,90%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能够得到良好控制。谨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方可守护好这条连接生命与健康的“食物通道”。

来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