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长营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滑县健康科普专家
肺结核是由一种叫结核杆菌的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细菌会随着喷出的唾沫散播到空气中,如果空气不流通,健康人吸入就可能引起感染。学校作为人群聚集场所,一旦出现肺结核患者,很容易在校园传播蔓延。为了防止结核病在校园中传播,早在2008年国家卫生部、教育部联出台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中首次增加了小学、初、高中及大学一年级新生必须进行结核病筛查,2021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发布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21年版)》,其中再次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纳入基本体检项目。在《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年版)》中建议:新生入学体检最好在入校前完成,最晚应在开学后1个月内完成,结核病筛查包括:
1.对幼儿园、小学及非寄宿制初中入园(入学)新生体检应当询问肺结核密切接触史和肺结核可疑症状,对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者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2.高中和寄宿制初中的入学新生应当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并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者需要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
3.大学入学新生采用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和胸部X光片检查,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校也可同时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教职员工健康体检中应包括胸部X光片检查。
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筛查大多选择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血液检测)。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需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受试者左前臂屈侧做皮内注射,注射后48-72小时由专业医护人员观察测量反应,如有发热(体温37.5℃以上)、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全身性皮肤病及过敏体质、以及医生判定暂不适合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其他情况者,可以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替代。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检测强阳性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阳性者并不一定表明确诊肺结核。当家长收到学校告知学生强阳性时,应积极配合学校带孩子前往结核病定点医院进一步检查,经专业医生诊断后,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学生,需按照定点医院开具的休学证明到学校办理休学手续,同时在定点医院遵医嘱完成规范治疗,经定点医院医生评估后开具复学证明方可复学返校;经复核排除活动性肺结核的学生可以正常入校,同时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判定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可进行抗结核预防性治疗,如果拒绝预防性治疗,应在筛查后的3月末、6月末、12月末到定点医院各进行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
结核感染属于潜伏感染,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但是否发病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感染者的体质强弱和免疫状况、结核杆菌繁殖力情况等因素,一生中发展为结核病的风险约为5-10%,且发病大多数集中在感染后的5年之内。预防性治疗方案保护效果可达60%~90%,保护期可达3-5年。预防性治疗只能降低发病风险,治疗后也会存在再次感染风险;感染者在经历第一次规范预防治疗后,如果每年结核感染检测结果和首次检测对比无明显变化,没有再次感染的证据,无需再次预防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开展预防性治疗是快速降低结核发病率终结结核流行的关键干预措施之一,对结核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能够从源头减少传染源的产生。预防性治疗不仅能够给个人带来益处,更重要的是降低家庭和社会传播的风险。
新生入学体检结核病筛查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学校师生中的结核病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防止结核病在校园中传播。 再次提醒家长和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结核病筛查,学生养成勤洗手、多通风、不随地吐痰、均衡营养、充足睡眠、积极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如果出现咳嗽、咳痰超过2周,伴有发热、盗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