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个肥嘟嘟的小家伙儿,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但你知道吗?它差点因为一场70年前的“除四害”而从中国彻底消失……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从最开始“排山倒海除四害,造福子孙万万代”的犀利口号,到修正后的纲要“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里和林区的麻雀,可以不要消灭”,再到如今的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中国人对于麻雀的物种认知,越来越科学。
在经过郑作新先生等一众鸟类学家的深入研究之后,发现麻雀并非所谓的“害鸟”,反而保护着黄土地黑土地上的粮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一部分的它们,不该被轻视。
麻雀是杂食性鸟类,吃杂草种子、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它们在育雏期间则主要以危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如稻飞虱、蝗虫、稻螟等。
麻雀也是典型的社会性动物,常常成群结队地活动。无论是在城市的街道上还是农村的田野里,它们总以有序的队形叽叽喳喳地集体行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动物选择一种生存方式往往证明这种生存方式对它们是最有利的:麻雀群在找到食物后,会有等级制度的约束形成“分批”分享食物的场面,这种等级制度带来了极大的好处,那就是当一批麻雀在地面上大快朵颐时,其他麻雀会在高处“站岗放哨”;而“站岗放哨”并不只是等级低的麻雀专为等级高的麻雀提供的“义务劳动”,当“首领”吃完后,它也会飞到高处为自己的族群成员“把风”。这大大提高了麻雀的生存几率。
这些可爱的“小芝麻团子”们好像拥有一股与生俱来的魔力,不仅是我们,古人也对他们情有独钟。作为花鸟画题材的常客,它们活泼可爱的一面还被北宋大画家崔白记录了下来,九只姿态各异的小麻雀跃然绢上,足见古人精妙的写生能力。
它们是从诗经里飞出的“谁谓雀无角”,是枝头上跳动的褐色音符,是窗台边最熟悉的小邻居。这些戴着黑绒围脖的小胖球,用小爪子在雪地上踩满“个”字,用啾啾声把晨光串成银铃。
请为麻雀停一停脚步,为每一声鸟鸣留个归宿;请为麻雀停一停脚步,让每一双翅膀都能拥抱天空。
来源: 陕西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