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常见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主要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组成,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患者往往在疾病中后期才被确诊,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一、慢阻肺:离我们并不远

慢阻肺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45亿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7.1%;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人群高达13.7%;我国慢阻肺患者总人数接近1亿,每年死亡人数近100万;慢阻肺是全球第三大死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这些数字提醒我们,慢阻肺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健康威胁。

二、谁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慢阻肺的发生是遗传、环境与行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人群需特别警惕:

吸烟者:包括主动吸烟和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

职业暴露人群: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烟雾、工业废气等;

室内空气污染暴露者:如长期使用生物质燃料柴草、煤炭做饭、取暖;

有慢阻肺家族史者;

儿童时期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年龄40岁以上,尤其是伴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的人群。

三、如何识别慢阻肺的早期信号?
慢阻肺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或“抽烟咳”,典型表现包括:

慢性咳嗽:尤其是晨间明显,随病情发展可能全天持续;

咳痰:通常为白色黏液痰,感染时可为黄脓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最初仅在体力活动后出现,逐渐发展为平静状态也感气喘;

喘息或胸闷;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具备高危因素者,应尽早进行肺功能检查。

四、肺功能检查:诊断的“金标准”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最关键的手段。通过测量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FEV1/FVC比值,若结果低于0.7,即可确认存在持续气流受限。目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已配备便携式肺功能仪,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合初筛和随访。此外,也可使用COPD-SQ问卷等进行初步风险评估,若总分≥16分,建议进一步做肺功能检查。

五、慢阻肺可防可治,治疗目标明确

虽然慢阻肺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系统管理,完全可以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目标包括: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和严重程度;延缓肺功能下降,降低死亡风险。

主要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

吸入药物为核心: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如LABA、LAMA)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根据病情分组(A/B/E组)选择初始治疗方案,如B组和E组患者推荐双支气管舒张剂联合治疗;

口服药物如茶碱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非药物治疗

戒烟:是最关键、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

氧疗:适用于血氧饱和度低于88%的患者;

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锻炼、有氧运动、耐力训练等;

疫苗接种:推荐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营养支持:加强蛋白质摄入,维持健康体重;

心理支持:慢阻肺患者常伴焦虑、抑郁,需积极干预。

3. 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慢阻肺在中医属“肺胀”“喘证”范畴,治疗上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常用中成药如百令胶囊,具有补肺肾、益精气的作用,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

六、警惕急性加重:慢阻肺的“转折点”

急性加重是指患者在14天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加重的情况,常由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等触发。每次急性加重都可能导致肺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急性加重?

坚持规范用药,正确使用吸入装置;

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

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必要时佩戴防护口罩;

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

七、基层医疗:慢阻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2024年9月,国家卫健委将慢阻肺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机构成为慢阻肺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生可提供:

高危人群筛查:通过问卷、便携肺功能仪等工具;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建议每3~6个月一次;

患者教育与康复指导;

初步治疗与稳定期管理;

及时识别需转诊的情况,实现双向转诊。

八、结语: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

慢阻肺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患者完全可以实现症状控制、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疾病进展的延缓。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属于高危人群,或已有相关症状,请务必尽早进行肺功能检查,迈出健康呼吸的第一步。呼吸是生命的基础,别让慢阻肺偷走你的每一口气。

数据支撑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援引《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Lancet Respir Med等权威期刊论文,以及国家卫健委相关政策性文件。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