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数占全球一半以上,是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高发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传统术后管理通常需要多根引流管、长期禁食和较长恢复期,使患者痛苦不堪。如今,一项名为“免管免禁”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新技术正带来变革——许多患者术后不再“插满管子”,术后第一天即可经口进食,仅需5–7天便可顺利出院。这究竟是怎样一种“舒适医疗”新模式?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什么是“免管免禁”?
传统食管癌术后管理可谓“全副武装”:患者身上通常插着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还有一根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用来术后输送注营养。患者至少要禁食五到七天,很多医疗中心甚至要求患者带营养管等待一个月才能经口进食。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虽保障了安全,却也增加了痛苦、限制了活动、影响了呼吸,并延迟了康复,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而“免管免禁”加速康复策略打破了这一传统束缚。它是指在经过严格评估、具备相应基础条件的患者中,免除常规放置的胸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及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仅仅留置一根细细的纵隔引流管,允许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即可安全、有序地经口进食或营养制剂,摆脱对鼻饲的依赖,在保障恢复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围手术期的舒适性和术后生活质量。
精准手术与可靠吻合:“免管”的底气何来?
“免管”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其背后依靠的是更精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更可靠的吻合技术:
微创技术与精细操作:广泛开展的胸腔镜、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降低了术后渗血、渗液的风险,减少了对引流管的依赖。
吻合口加固与血供保护:术中采用由我国著名的食管外科专家李印教授设计的“李氏吻合法”这一精细吻合技术,有效保障吻合口的严密性与血供,显著降低了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这是敢于“免减压”和早期进食的核心前提。同时这一吻合技术还可以在吻合口处形成一个“抗反流瓣”,起到抗反流作用,避免了患者术后因反流而长期无法平躺睡觉的困扰。
早期经口进食:“免禁”如何实现?
“免禁”也非盲目放开饮食,而是一个科学、渐进式的营养管理过程:
术后第一天即可进食:患者在医护指导下,术后24小时内即可开始少量饮用清水或肠内营养液。这不仅能滋润肠道、刺激肠蠕动恢复,还能提供基础能量,避免肠道菌群失调。
饮食逐步恢复: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饮食很快从清流质过渡到全流质、半流质,通常在出院前可恢复至软食或正常饮食。整个过程无需经鼻营养管,极大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哪些患者适合“免管免禁”?
这项技术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它更青睐于术前营养状况良好、肿瘤位置不是太高、无心肺严重合并症、且手术顺利、吻合可靠的患者。对于术中提示组织明显水肿质脆、出血风险较高或吻合满意度欠佳的患者,医生仍会审慎选择传统置管方式以确保安全。因此,是否需要以及能否实施“免管免禁”,需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团队进行全面评估后决定。
高质量医护团队:安全实施的“守护者”
“免管免禁”模式对外科医生技术和整个医护团队提出了极高要求:医生需具备精湛的微创手术技术和成熟的消化道重建经验,确保吻合万无一失。护士需要更精细地观察患者病情,指导患者科学进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呛咳、腹胀等)。营养师需制定个体化的阶梯营养方案,确保患者吃的安全、吃的有营养。
患者受益:不仅是身体的解放,更是心理的减负
“免管免禁”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减轻痛苦,摆脱了多重管道的束缚,疼痛减轻,术后舒适度大幅提升。
早期下床:身上无管“牵绊”,患者更愿意、也更早下床活动,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加速康复:早期经口进食促进了肠道功能恢复,减少了输液量,整体恢复进程加快,平均住院日缩短至5-7天。
提升信心:能够早日吃饭、早日活动,给了患者积极的康复信号,极大地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结而言,“免管免禁”加速康复理念是食管外科管理的一项重要革新。依托精准外科操作与围术期管理优化,实现了从“带着管子苦等”到“轻松吃饭早出院”的跨越,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理念,让食管癌手术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漫长煎熬,而成为一段更有尊严、更舒适、更高效的康复之旅。未来,随着技术的普及和经验的积累,这一人性化的模式必将惠及更多患者。
作者:张瑞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胸外科食管纵隔病区 副主任医师
审核:李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胸外科食管纵隔病区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