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不少人开始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总以为是换季着凉感冒了,吃了一堆感冒药却不见好转。其实,这很可能是秋季过敏在“作祟”。秋季过敏和感冒症状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法大不相同,如果把过敏当感冒治,不仅药不对症,还可能会耽误病情。


秋季过敏VS感冒,教你3招快速区分


看症状持续时间:感冒通常持续3~7天,即使不治疗也会逐渐缓解;而秋季过敏往往会持续数周甚至整个秋天,只要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症状就会反复出现。


看伴随症状:感冒多是流浓鼻涕、喉咙痛,可能伴有发热、浑身酸痛等全身症状;过敏则常是眼睛鼻子痒、频繁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多以鼻部、眼部症状为主,一般不会发热。


看发病时机:感冒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可能发生,且多在受凉后出现;而秋季过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秋季固定发作,尤其在接触花粉、冷空气等后症状加重。


秋季过敏常用药,按需选用更有效


抗组胺药:缓解鼻痒、喷嚏的“主力军”


这类药物是秋季过敏的“基础款”,能阻断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胺,有效减轻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以及皮肤瘙痒等症状。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价格便宜,但容易引起嗜睡、口干等副作用,适合睡前服用,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需慎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副作用相对较小,嗜睡反应轻,药效持续时间长(用法通常1天1次),更适合日常使用,是多数人的首选。


鼻用糖皮质激素:对付过敏性鼻炎的“狠角色”


对于鼻塞、鼻黏膜肿胀等鼻部症状明显的患者,鼻用糖皮质激素是“关键武器”。它能直接减轻鼻黏膜的炎症,从根源上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适用于6岁及以上儿童)、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适用于2岁及以上儿童)等。使用时需注意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通常每天1~2次,可能需要3~5天才能发挥作用,不要用了一两天觉得没效就着急停药。因其属于局部用药且用药剂量相对较小,所以无需过度担心“激素副作用”。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付过敏性咳嗽、哮喘的“好帮手”


如果过敏牵连到呼吸道,出现“半夜咳不停”“运动后气短”等症状,可选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能够减轻气道炎症,与抗组胺药搭配使用效果更好。


推荐药物:孟鲁司特钠。需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加量或停药,尤其对于哮喘患者,突然停药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


减充血剂:短期缓解严重鼻塞的“杀手锏”


如果鼻塞症状严重,影响睡眠和呼吸,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它能通过收缩鼻腔黏膜血管,减轻组织水肿及炎症反应,从而快速改善鼻腔通气状况。


推荐药物:羟甲唑啉滴鼻液、麻黄碱滴鼻液等。但这类药物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否则可能导致鼻黏膜反跳性充血肿胀,加重鼻塞,甚至引起药物性鼻炎。


用药注意事项,这些要点记心上


遵医嘱用药:不同患者的过敏症状和严重程度不同,用药方案也会有所差异,一定要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避免重复用药:有些复方感冒药中也含有抗组胺成分(如氨酚伪麻美芬片含氯苯那敏,酚麻美敏片含氯苯那敏),如果同时服用抗过敏药,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增加副作用发生风险。


提前预防用药:如果每年秋季过敏症状都很明显,可在过敏季节来临前1~2周提前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能有效减轻发作时的症状。



过敏感冒莫混淆,乱吃错药更烦恼。


先看症状再选药,早识早治更见效。


对症下药是妙招, 秋季安康无困扰!



来源: 药葫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