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牛奶会致癌,新研究发现,喝牛奶或使肝癌风险增加45%”
最近,哈佛一项新研究引起热议,该研究称每周超过3.5杯(840ml)牛奶,肝癌风险或增加45%。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完全是对新研究的错误解读。
这项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大家当作科学八卦看看即可。这类研究,有很多局限性,比如相关性≠因果性、实验剂量巨大等,容易受混杂因素影响。其结果仅仅是统计学上两条曲线趋势相似,而无法真正证明其因果关系,更并不会影响目前关于牛奶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目前,肝癌明确的高危因素是酒精、黄曲霉毒素等,牛奶并不在其中。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喝牛奶的健康收益远大于潜在风险,建议大家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喝够300~500毫升牛奶。
近日,一则关于“哈佛大学研究称喝牛奶会增加肝癌风险”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和困惑。
这让无数习惯于每天喝牛奶的人心头一紧,营养丰富的牛奶,怎么就成了“健康杀手”?真的会增加肝癌风险吗?还要继续喝吗?
图源:小红书
新研究说牛奶致癌?
二者关系并非你想的那样
2025年4月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1],纳入了48万名年龄在50~71岁之间的参与者,其中男性占60%,进行了长达15.5年(中位随访时间)的随访,通过饮食信息收集了乳制品的摄入量,并被分为高脂和低脂两类,分析了乳制品摄入与慢性肝病(CLD)死亡率和肝癌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中显示,较高的牛奶摄入量与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每周喝超过3.5杯(840ml)与肝细胞癌风险增加45%相关,每周喝超过14杯(3360ml)与肝细胞癌风险增加61%相关。
研究人员对慢性肝病死亡分析发现,高脂乳制品摄入与慢性肝病死亡率呈正相关,而低脂乳制品、酸奶则有保护作用。
该研究中的1份乳制品定义为:1杯牛奶或酸奶(240ml),天然奶酪(42.5g)、加工奶酪(56.7g)。
-高脂奶制品:包括全脂牛奶、普通奶酪、奶油奶酪、奶油、酸奶油、冰淇淋、黄油或人造黄油,以及添加入咖啡或茶中的蒸发或浓缩牛奶。
-低脂奶制品:包括1%或2%脂肪含量的牛奶、脱脂牛奶及0.5%脂肪牛奶、低脂或无脂奶酪、茅屋奶酪或里科塔奶酪、低脂或无脂奶油奶酪、低脂或无脂酸奶油、酸奶以及冻酸奶或冰牛奶(一种奶制品甜食,脂肪含量低于冰淇淋)。
看到这样的结论,着实让很多人开始担心喝牛奶的“健康性”了。
首先,我们要说明喝牛奶无需担心。这项研究属于流行病学观察研究,有很多局限性(如相关性≠因果性)。它只能告诉我们A和B两件事具有相关性,但不能证明是A导致了B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有可能是牛奶摄入多的人群同时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了结果,比如喝牛奶多的人也可能喝了更多酒增加了癌症风险。因此,不能把“肝癌黑锅”直接甩给牛奶。
研究者也强调,这只是相关性,其强度和因果关系仍需更多研究来证实。相关性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同步变化的趋势,比如一个增加另一个也增加。但这仅说明它们有关联,并不代表一个是另一个的原因。很可能存在第三个隐藏因素或纯属巧合,因此不能从相关直接推断出因果。
此外,这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美国人群,由于不同国家在人种、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其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我国人群,有待进一步验证。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致癌”的标签直接贴在牛奶身上。生活中与肝癌相关的明确致病因素很多,比如酒精、黄曲霉毒素、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这些才是最应该注意的。
更重要的是,牛奶对我们身体有很多好处。它不仅是优质蛋白质和膳食钙的最佳来源,对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甚至对控制体重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有积极作用。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研究提出的有可能有相关风险——请注意,相关不等于因果——就全盘否定牛奶的价值。
因此,在看待这类研究时,我们不应仅凭某一项结果就轻易下结论,更应该综合考虑大量科学证据和权威指南的立场。目前国际和国内权威机构都没有“牛奶致癌”的结论,相反,适量喝奶仍被推荐,因为它能为人体提供关键的营养素,整体健康收益远高于其潜在风险。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何健康喝牛奶?
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牛奶是补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重要食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要喝够300~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但目前多数国人奶制品摄入不足,远达不到推荐量。所以,对大多人来说,当下的首要问题是“喝不够”导致的营养缺乏,而不是研究中的“喝过量”带来的潜在风险问题。
-学会选择,这些人选低脂奶/酸奶:对于平时饮奶量不足的健康人群,全脂、低脂牛奶都可以选择;而对于本身就喝奶量很大(超过500ml/天)的人和已经有肝脏问题(如脂肪肝)、代谢综合征高风险人群,建议优先选择酸奶和低脂/脱脂奶。
这也符合哈佛大学的研究结论:低脂奶和酸奶不仅没有增加慢性肝病和肝癌的风险,反而显示出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减少了饱和脂肪的摄入,而酸奶中的益生菌还可能对肠道菌群和肝脏健康有额外益处。
-乳糖不耐受者选零乳糖牛奶:零乳糖牛奶在生产加工时会加入乳糖酶,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这对于患有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非常友好,能避免喝牛奶之后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
总结:
哈佛这项研究主要是在提醒我们,可以关注高脂乳制品摄入与肝脏健康的潜在关联,但乳制品和肝癌之间并不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绝不是让我们从此与牛奶“一刀两断”。
对于绝大多数还远未喝够奶量(300~500ml/天)的国人,应该先努力喝够推荐量300~500毫升,以获得牛奶中的多种营养和多重健康益处。并根据自身情况聪明选择,才是最理性的做法。
至于预防肝癌,应该将焦点放在那些已经明确的风险因素上,比如接种乙肝疫苗、少饮酒、避免食用霉变食物、保持健康体重、定期体检等。
照“谣”镜
这类打着“新研究”旗号的谣言往往披着科学外衣,却容易误导公众。这些常常把流行病学观察研究中的“相关性”夸大为“因果关系”,比如某种食物和疾病风险增加被直接解读成“吃了就致病”。同时,传播时往往强调惊悚数字,刻意制造恐慌,却忽略研究对象的地域、人群、饮食习惯差异,以及结果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它们会转移公众视线,让人过度纠结个别食物,而忽视那些已被明确证实的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Liu, X., Zhang, X., Zhao, L., Petrick, J. L., Liao, L. M., Wang, W., He, N., Giovannucci, E., Zhang, Z. F., McGlynn, K. A., & Zhang, X. (2025).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dairy intak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mortality and liver cancer incidenc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22(1), 263–273. https://doi.org/10.1016/j.ajcnut.2025.04.028
[2]张也,赵长源,高志贤,闫宏远.食品中常见雌激素类物质的危害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6):153-159
[3]李炜,徐德林,韦素梅.牛奶及奶制品中雌激素残留和检测的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4,21(4):117-122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2916523048864
[5]https://www.fda.gov/animal-veterinary/product-safety-information/bovine-somatotropin-bst
[6]丽丽,李明,郑楠,任辉,文芳.动物源食品中重组牛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16,28(11):3414-3421
[7]https://www.moa.gov.cn/gk/tzgg_1/bl/201812/t20181214_6164972.htm
策划制作
作者丨薛庆鑫 注册营养师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