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2025年汉阳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暨启动式中,金桥小学25名师生代表走进桥梁博物馆,近距离了解桥梁历史,沉浸式体验现代建筑科技。

金桥小学的同学们在观察桥梁模型

作为汉阳区科普月 “场馆研学 +” 模式的重要实践,此次研学活动由区科协牵头协调,联合中铁大桥局等协办单位,依托桥梁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开展。桥梁博物馆教育与公众部负责人熊思垚引导学生们把握中国桥梁发展脉络,从古代桥梁的生态智慧到近现代桥梁的技术突破,再到桥梁检测机器人等 “科技护桥” 成果,让青少年们直呼大开眼界。

古代桥梁展区内,赵州桥1:10复原件前,熊思垚通过“快问快答”科普其1400余年屹立的关键——敞肩拱设计与独立拱穴结构;北宋虹桥“贯木拱”、卢沟桥历史意义、广济桥“船+桥墩”浮桥形态、洛阳桥“伐型基础,养砺固基”生态智慧等核心特点,也通过简洁讲解呈现。

近现代展区中,首代重潜装备——80公斤潜水装备(南京长江大桥)、汪菊潜总工程师的计算尺引发关注,熊思垚介绍“潜水英雄胡宝玲曾穿此装备突破70米水下施工”的红色英雄故事;杨泗港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主跨1700米)、我国首座六线铁路桥梁南京大胜关大桥等现代桥梁亮点,结合老照片里的建设场景,串联起“从战火牺牲到新时代创新”的精神传承。

金桥小学的同学们在观察雕花模型

互动体验区成热门环节。熊思垚设“细节考验”:武汉长江大桥栏杆50种雕花(48种不同,含龟鹤延年、松鼠松果等吉祥图案),让来自金桥小学的同学们惊叹“此前未留意的精致设计”。四年级二班的邓雨桐在参观后激动地向记者介绍了她最感兴趣的“黑蜘蛛”——桥梁检测机器人,相较人工检测,其效率大幅度提升,10分钟就可检测一根缆索,可安全精准排查斜拉索内部裂缝。

近年来,汉阳区科协构建多元化科普阵地,目前全区有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 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还设有3个省级科普惠民社区、13个市级星级科普示范社区、1所省级科普示范学校、3所市级科普示范学校及2所特色学校等。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陈映琦

见习记者:廖相博

通讯员:肖诗瑶 熊思垚

编辑:陈丽萍

来源: 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