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在“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的主题下,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于9月14日走进彭州市南津社区与百合社区,开展了2场主题分别为“生命长河的奇妙旅程”与“造山记——地球的力量与传奇”的科普活动。这次活动以生命和自然为主题,通过“沉浸式展览+互动手工+教师讲堂”的多元形式,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地球科学盛宴,吸引了百余名市民参与。

在上午的南津社区活动中,博物馆吴进丽老师以《生命长河的奇妙旅程:植物王国的演化传奇》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穿越植物演化史的探索之旅。

课程从轻松互动开始——“大家知道哪些古老的植物?”“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被子植物?”孩子们踊跃分享已有知识,现场气氛热烈。

吴老师从最古老的蕨类植物讲起,逐步引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与典型特征,借助丰富图片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孩子们理解植物为适应环境所做出的演化努力,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下午在百合社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张宇驰带来了《造山记:地球的力量与传奇》科普讲座。

课程围绕“山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题,通过动态PPT演示和趣味互动,解析地球板块的运动与造山机制。

张同学将地球板块比喻为“巨大拼图”,生动讲解板块碰撞与挤压如何形成褶皱山脉,并借助视频动画展示火山喷发及岩浆冷却形成火山山脉的过程。

九个逻辑清晰的造山步骤层层推进,让孩子们全面理解“山的故事”,积极提问与踊跃回应贯穿始终。

两场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完成手工制作——利用可撕式塑料瓶片制作科普书签。孩子们通过打孔、穿线等步骤锻炼动手能力,也将课堂所学的植物与地质知识“带回家”,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作为本次活动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博物馆精心策划的“生命长河的奇妙旅程”主题展览同样充满亮点。展览现场集中展示了众多古生物化石珍品,包括龙门山地区出土的恐龙椎体化石、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等20余件古生物标本,生动展示了生命曾在地球表面谱写的壮丽篇章。

本次活动聚焦少儿群体,将复杂的地质知识转化为趣味体验项目。通过整合自然博物馆的标本资源和高校的科普创意,让小朋友们在玩中学、学中悟,真正走进地球科学的奇妙世界。

本次科普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彭州市民近距离触摸到地球演化的“时光印记”,更搭建起了高端科普资源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桥梁。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