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渭南市气象学会成功举办2025年“学术金秋”报告会暨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以“深化气象科技创新,助力渭南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为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与业务应用深度融合。渭南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燕出席会议。全市各县(区、市)气象局、华山气象站、市局各直属单位及机关科室的业务骨干和科研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渭南市气象学会精心组织,特邀《陕西气象》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林杨和大荔县气象局局长达勇作专题报告。林杨老师以“气象科技论文撰写核心要领”为题,系统阐述了气象科技论文的选题策略、写作规范与创新表达,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常见问题与改进路径,为提升基层气象科技人员的论文写作能力提供了专业指导。达勇局长则围绕“气象赋能,科技小院助力大荔冬枣提质增效的实践与思考”,分享了大荔县气象局在服务地方特色农业中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气象+农业”融合服务模式,开展精细化气候预测、灾害风险预警及气象服务产品,显著提升了冬枣品质与产业效益,为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渭南经验”。
会议同期还开展了学术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市气象业务科研人员的投稿论文20余篇,内容涵盖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大气探测与技术保障、卫星遥感与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专业气象服务等多个领域。经学会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了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并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渭南市气象学会理事长武麦凤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学术金秋”活动不仅为渭南气象科技人员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气象学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为渭南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渭南市气象学会将继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交流与科普活动,推动气象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渭南气象现代化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来源: 渭南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