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病媒生物的防控是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蟑螂以其超强的繁殖能力、隐蔽的生存习性及日益增强的抗药性,成为城市公共卫生中最难攻克的“堡垒”。在北京这座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密集的餐饮、复杂的地下管网和频繁的物流,都为蟑螂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温床。它们不仅污染食物、传播疾病,更对居民健康和城市形象造成严重威胁。北京市在2018年至2020年间,如何通过一场“人蟑之战”,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蟑螂综合防控体系。我们将重点分析环境治理、化学防治创新和社会参与这三大维度的协同作用,为其他城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防控工作面临多重挑战:监测显示,北京市蟑螂种群以德国小蠊为主,占比超过90%。2018年数据显示,餐饮单位、居民区和公共场所的侵害率均居高不下。同时,蟑螂可携带40余种致病菌,是传播痢疾、伤寒等疾病的重要媒介,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重要的过敏原。加之其超强的繁殖力、日益增强的抗药性、复杂的城市环境以及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单一灭杀模式已无法奏效。

北京市的蟑螂防控实践,正是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建立了一套以“环境治理为本,化学防治为辅,社会参与为基”的综合管理体系。首先,环境治理是根治蟑螂问题的根本。北京市展开了多项系统性行动,包括在两年内使用专业材料封堵了12万延米建筑缝隙,推广厨余垃圾“日产日清”制度,并更换3.2万个新型密闭式垃圾箱,以及升级老旧小区管道系统并加装防蟑设施,从物理上切断了蟑螂的藏匿、迁移和食物来源。其次,为了应对蟑螂抗药性问题,北京市采取了科学化、精细化的防治手段。他们设立了固定和流动监测点,定期采集样本进行抗性水平检测,并根据结果实施“分区施药”策略,同时鼓励研发基于新型成分的杀虫剂和生物农药,从根本上抑制蟑螂繁殖。最后,防控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北京市通过创建“示范单位”,制定考核标准来树立行业标杆;并举办社区科普教育活动,显著提升了居民的防制意识和参与度,实现了群防群治。

经过两年实践,北京市蟑螂综合防控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侵害率大幅下降:餐饮单位从42%降至18%,居民区从28%降至9%,公共场所降至5%以内,实现了对危害的有效控制。抗药性种群数量减少了35%,化学农药使用率降低40%,显著减轻了环境和健康负担。此外,社会效益也凸显出来:市民投诉量减少62%,公众知晓率从45%提升至82%,社区环境满意度提高2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同样可观,因蟑螂造成的食品污染损失减少约3000万元/年,并降低医疗支出1500万元/年。

北京市的蟑螂防控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技术创新是核心,通过构建抗药性监测网络、开发精准施药技术,是应对复杂病媒生物问题的关键;管理创新是保障,将病媒生物防控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并创新管理模式,确保各项措施高效落实;而机制创新是驱动,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并强化各主体的责任落实。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城市新业态和气候变化的挑战,病媒生物防控工作仍面临新的考验。但北京市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科技支撑、管理创新和公众参与,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打不死的小强”并非真的“打不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科学和智慧去面对。

本科普文章由北京市围手术期医学学会、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三十五中国际部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打造,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2025年科普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基层组织科普专项行动“病媒生物防控系列剧场”阶段性产出。

作者:

付宇辰 北京市三十五中国际部高中生

华威 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管医师

孙旭 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管医师

审核:

申同洋 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