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全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在南方医科大学这片孕育医学梦想与科研创新的沃土上,梁文全的名字正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作为青年科学家,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自然·衰老》(Nature Aging)、《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骨骼系统在机体稳态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为骨质疏松、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潜在靶点。

今天的成就,源于梁文全对医学的无限憧憬与执着热爱。

2012年9月,怀揣着“治病救人”的初心,梁文全离开安徽老家,踏入南方医科大学,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新生。他深知: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真正求知的起点。本科期间,他勤勉不辍,如饥似渴地吸收专业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实验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每天从早到晚,寒暑无休,全年几乎未曾间断。

梁文全是当时课题组中第一个培养出破骨细胞的学生。“没有思路,我就去查文献;没有经验,我就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有时从多处收集到的资料有不一样的地方,我就一个一个去试,排除错误,总结关键。”这是梁文全攻克科研难题的真实写照。这项看似基础却极具挑战的实验技术,背后是他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与优化。正是这种“日拱一卒”的精神,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积累、厚积薄发。

梁文全的努力也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2024年,他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大会(COA)上荣获“骨科基础青年学者比赛”第二名;同年,在“金手奖”骨科评比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三等奖,充分展现了其扎实的科研功底与临床转化潜力。

“努力不一定立刻有回报,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梁文全表示,“只要方向正确、持之以恒,哪怕每天只前进一小步,终将汇聚成改变临床诊疗的巨大力量。”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梁文全曾坦言:“如果问当初考上研究生的自己,能否预见将来的成果,答案肯定是没有。那时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必须努力。”然而,在这份朴实的努力背后,始终燃烧着一颗志存高远的心——他渴望作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贡献。正是这份“仰望星空”的志向,指引他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岔路口,做出坚定而深远的选择。

在南方医科大学求学期间,梁文全有幸师从金大地教授、白晓春教授和邹志鹏教授等国内骨科领域的领军学者。在白晓春教授课题组中,他不仅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更深刻领悟到“求真、求实、求新”的科研精神。在这里,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骨源性因子在机体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重要工作,与团队系统性地筛选和鉴定由骨组织细胞分泌、可调控全身稳态的新型骨源性因子。这项前瞻性工作最终发表在《细胞·代谢》上,揭示了骨骼作为内分泌器官在代谢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器官间通信”研究开辟了新视野。

“立大志,做大事。”梁文全始终相信,远大的志向不仅是精神灯塔,更是行动指南。硕士毕业之际,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是选择稳妥升学、顺利攻读博士学位,还是留下来完成尚未收尾的课题?前者意味着前途可期,后者却可能“待业”一年、前路未卜。关键时刻,师兄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在什么位置不重要,做什么事才重要。”回望初心,他毅然选择留下,专注于未竟的研究。这一“待业”并非停滞,而是沉潜与突破。他与团队持续攻坚,最终发现:一种可外用于皮肤的药物能够显著提升一种皮肤因子(CSTA)的表达与分泌,进而通过“皮肤-骨骼轴”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有效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这一发现,不仅为骨质疏松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更拓展了“器官间通信”的理论边界,成果发表于《自然·衰老》,成为他科研生涯中又一代表作。

“科研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路。”梁文全说,“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就能在一次次危机中找到转机。”他坚信,真正的科研,不在于追逐热点,而在于解决根本问题;不在于短期产出,而在于长期价值。

仰望星空,让梁文全敢于梦想;脚踏实地,让他行稳致远。从实验室里一次次失败的细胞培养,到国际顶刊上的重磅发现;从待业一年的孤勇坚持,到多项原创成果的落地开花——梁文全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志存高远,行则不辍”。

新角色,新篇章

博士毕业后,梁文全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面对身边许多人的劝说——“去做临床医生吧,收入高、社会认可”,他却选择了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坚守基础科研,深耕学术沃土。

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纯粹热爱与深远使命感,梁文全留在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以第三层次引进人才的身份加入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担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及博士后合作导师。这一选择,不仅是一次职业路径的确认,更是一份对科学理想的庄严承诺。“做医生一辈子能救的人,是可以数得清的;但做基础科研,可能一个发现就能改变千万患者的命运。”梁文全坚定地说,“如果我们能找到骨科疾病的新靶点,开发出新药或新疗法,那这份工作带来的价值是几何级增长的。”在他看来,基础医学是临床进步的源头活水——从临床现象中提炼科学问题,通过细胞与动物实验揭示疾病机制,最终推动新药研发和治疗策略革新,这正是他所追求的“更具意义和挑战的事业”。

如今,作为独立课题组长(PI),梁文全带领一支十余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聚焦“骨-器官互作调控机体稳态”这一前沿方向,持续探索骨骼作为内分泌器官在代谢、衰老、神经调控等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他的实验室正围绕多个潜在骨源性因子展开功能验证与机制解析,致力于打通“基础发现—机制阐明—转化应用”的全链条研究路径。

与此同时,梁文全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任职教师的第一个暑假,梁文全奔赴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全国局部解剖学与临床手术解剖学高级师资培训班”,投身于为期两周的高强度专业培训。这不仅是他对自身教学能力的严格要求,更是作为一名新晋教授对教育使命的深切回应。培训班的教师是国内顶尖的解剖学专家,内容涵盖局部解剖学的理论授课、实地解剖及科研讲座。实地解剖中从皮肤、筋膜、血管神经到脏器毗邻关系,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准掌握。“虽然站了整整14天,身体很累,但精神上非常充实。”梁文全感慨道,“能在这个阶段再次系统性地打磨自己的解剖技能,接受国内最权威专家的指导,是一次难得的‘回炉再造’。”他深知,作为基础医学教师,扎实的解剖功底是立身之本,而将临床思维融入解剖教学,更是培养未来医生的关键。培训结束后,他立即着手整理笔记与操作心得,计划将所学内容融入下一学期的“局部解剖学”课程中,特别是加强“解剖—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不仅“看得见结构”,更能“理解其功能”,并“思考其意义”。“我不仅要自己学好,更要教好。”梁文全说,“把最规范的操作、最前沿的认知、最严谨的态度传递给学生,是我作为教师的责任。”

步履不停,未来可期

从一名怀揣梦想的医学生,到在顶刊发表成果的青年科学家,再到如今桃李初育的研究生导师,梁文全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却从未改变初心。

如今,梁文全依然保持着“日拱一卒”的勤奋,践行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信念。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他步履坚定。因为他知道,每一盏深夜实验室不灭的灯光,每一次课堂上思想的碰撞,都在为医学的未来积蓄力量。

这是属于梁文全的新角色,也是他正在书写的——属于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新篇章。

来源: 科学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