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在经历急性期治疗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此时,呼吸康复已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环节。护理干预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帮助患者恢复自主通气能力,并做好心理、营养及运动等多方面的支持。接下来本文将围绕重症患者的呼吸康复介绍几个关键护理措施。

一、气道护理要及时,通畅是第一步

慢性肺部疾病或急性发作后的患者常因咳痰无力、分泌物增多等问题出现排痰困难,容易导致痰液潴留、肺不张或继发感染。护理人员要根据呼吸音、痰液性状及患者咳嗽能力,合理选择体位引流、雾化吸入、人工吸痰等干预方式,在呼吸科病房内,需兼顾患者依从性及舒适度,避免频繁或粗暴操作引发黏膜刺激。

二、体位管理不能忽视,合理姿势能帮忙

体位变化有助于优化肺通气功能,对于肺部感染、气道阻塞或肺不张区域的患者很关键。呼吸科患者常需维持长期卧床,体位管理在此类人群中显得尤为重要。俯卧位通气虽然较多用于重症监护环境,但在普通病房中亦可尝试间断性俯卧或侧卧位摆放,改善局部肺膨胀及引流效果。每两小时更换体位不仅利于肺功能恢复,也可预防压疮或下肢血栓形成。

三、呼吸训练要介入,恢复能力靠坚持

呼吸科常住患者多为慢性呼吸疾病反复发作后的恢复期人群,此时呼吸模式多呈浅表、频率增快状态。护士应评估其肺活量及咳嗽能力,指导患者实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或吹气球等训练项目,逐步增强胸腹肌耐力。可结合呼吸训练器、节奏语音引导等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设定每日训练计划,持续性的训练对恢复肺功能、改善换气效率效果明显。

四、心理状态要照顾,焦虑也会影响呼吸

呼吸类疾病患者长期面对呼吸困难、活动受限,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类情绪反应可直接影响其配合意愿及治疗效果。护理过程中需注重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结合眼神交流、书写板、触摸回应等方式缓解其孤独与无助感。在病情许可下可播放舒缓音乐、引导患者进行冥想练习,帮助其调节情绪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康复进展。

五、营养支持要跟上,身体要能跟得住

呼吸康复是个“耗能过程”,呼吸肌在长期机械通气后需重新负担全部呼吸工作,对能量及蛋白质的需求更高。护理工作中要密切配合营养支持方案,观察患者摄入是否达标,是否出现胃肠不适或营养不良迹象,必要时需协助营养师实行肠内或肠外营养干预。

六、脱机过程要谨慎,每一步都得算清楚

机械通气撤除的时机选择及过渡过程很重要,护理人员需参与脱机前的氧合能力、意识水平、血压稳定性等多项指标评估。在脱机试验阶段,观察是否出现用力呼吸、频率增快、氧饱及下降等表现,当有异常应立即停止尝试。撤机后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管理及吸氧调整,保证患者能顺利过渡到完全自主呼吸状态。

七、早期活动有好处,别等病好了再锻炼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活动对重症患者恢复呼吸及肌力功能具有重要价值。在患者意识清醒、血流动力学稳定时,护理人员可以协助进行床上肢体训练、床边坐起甚至短距离步行。这些活动能促进肺通气、增加肺容量、减少肌肉萎缩,同时也可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重症呼吸康复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护理干预涉及专业技能,还涵盖心理沟通、风险预警及康复指导等综合能力。从保持气道通畅到协助脱机训练,从心理安抚到身体锻炼,每一环节都需要护理团队高度配合。护理不只是守护,更是帮助患者重新呼吸、重拾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让护理在呼吸康复中发挥更大价值是对生命最直接的回应。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