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本该带来清凉,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场健康危机的开始。这种现象被称为“雷暴哮喘”(Thunderstorm Asthma)。它并非一种新的疾病,而是哮喘或花粉过敏(特别是蒿草、葎草等花粉)在特定天气条件下的急剧爆发。作为家长,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至关重要。

什么是雷暴哮喘?

简单来说,雷暴哮喘是花粉、霉菌等过敏原与雷雨天气“联手”造成的。在雷暴发生前,上升气流将花粉颗粒抬升至云层高处;雷暴中的潮湿和闪电会使花粉颗粒爆裂成更微小的碎片。这些碎片随着下沉气流和降雨迅速扩散至地面,其尺寸极小,可以轻易绕过鼻毛和呼吸道黏液屏障,直接深入肺部,引发剧烈的过敏反应和哮喘发作。

如何识别症状?

雷暴哮喘发作突然且剧烈,症状通常在雷雨期间或之后几小时内出现。即使孩子之前没有哮喘诊断,仅是花粉过敏儿也可能中招。关键症状包括:

剧烈咳嗽:通常是持续、频繁、难以控制的干咳。

呼吸急促:感觉孩子气短、喘不上气。

喘息声:呼吸时听到“咻咻”的哨音(哮鸣音)。

胸闷:大孩子会描述“胸口发紧”或“像被石头压住”。

呼吸困难:可见孩子鼻翼煽动、说话不成句、呼吸时锁骨上或肋间肌肉凹陷。

注意: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咳嗽不同,它来得更急,并以呼吸窘迫为核心表现。

潜在危害与紧急就诊信号

雷暴哮喘是急症,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现以下任何“红色警报”,请立即拨打120或紧急送医:

孩子呼吸困难,嘴唇、指甲或脸色发青(紫绀)。

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因气喘不得不中断说话。

呼吸时鼻孔张大,颈部或肋间肌肉明显凹陷。

看起来非常焦虑、惊恐,或因缺氧出现嗜睡、意识模糊。

常规哮喘药物(如沙丁胺醇吸入器)使用后效果不佳或完全无效。

黄金法则:当您对孩子的呼吸状态感到担忧时,不要犹豫,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事后监测与复诊的必要性

即使急诊治疗或出院后症状缓解,家庭护理和后续跟进也极为重要。

后续家庭监测:

症状观察:继续关注咳嗽、喘息是否反复,能否安睡,呼吸是否费力。

峰值流速监测:如果医生建议,可购买一个峰值流速仪(Peak Flow Meter)。让孩子每天在固定时间吹气,记录数值。如果数值持续下降,提示气道可能再次狭窄,需及时咨询医生。

避免再次暴露:雷雨后1-2天内,尽量减少孩子户外活动,紧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

为什么必须复诊?

明确诊断:急诊处理的是急性症状,复诊是为了确定过敏原(如花粉种类)和评估孩子是否存在潜在的、未被诊断的哮喘。

制定长期管理方案:医生会为孩子制定预防计划,可能包括日常使用控制性药物(如吸入性激素)来降低气道敏感性,避免再次严重发作。

完善急救预案:家长和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吸入器,并清楚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药、何时该送医。

实用工具:花粉健康宝使用方法

对于花粉过敏患儿的家长,“花粉健康宝”小程序是一个特别实用的工具。

打开微信,搜索“花粉健康宝”小程序。

授权定位或手动选择您所在的城市,即可查看当地未来3天的花粉浓度预测。

关注预警:在花粉季(特别是8-9月),养成每日查看的习惯。如果预报显示“浓度偏高”或“极高”,且伴有雷雨天气预警,就要高度警惕。

指导行动:

看浓度等级:打开小程序,首页即显示今日及明日花粉浓度等级(如“极高”)。这是决定当天活动安排的最高行动准则。

中等级(≥51粒/千平方毫米)以上:敏感儿童应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高级别(≥301粒/千平方毫米):避免户外活动,尤其是雨后的傍晚时段。

看花粉种类:点击进入详情页,查看主导花粉种类(如当前秋季主要是蒿属、葎草等)。这有助于您和医生精准判断过敏原,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案。

回家后:立即洗手、洗脸、更换衣物,冲洗鼻腔。

雷暴预警+高花粉浓度:这是最高风险组合!务必让孩子提前待在室内,紧闭门窗,直到雷雨结束数小时后。

总结一下:雷暴哮喘虽然凶险,但可防可控。家长的核心任务是:雷雨花粉高发日,提前防范少出门;识得咳喘危急象,立刻送医不迟疑;事后监测并复诊,长期管理是根本。 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从容,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为孩子撑起一把保护伞。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等。中国儿童雷暴哮喘专家共识。《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5):321-326;

1. D'Amato, G., et al. (2015). Thunderstorm-related asthma: what happens and why.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45(2), 390-396.

2. Thien, F., et al. (2018). The Melbourne epidemic thunderstorm asthma event 2016: an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triggers, effect on health services, and patient risk factors.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6), e255-e263.

作者:惠秦 中日友好医院 儿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审核:王琨蒂 中日友好医院 儿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