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65岁,确诊2型糖尿病8年。多年口服药控制不佳,眼底病变悄然进展。
医生建议胰岛素治疗时她坚决拒绝:“打了胰岛素,我这病就到头了!”直到需要白内障手术却因血糖过高被拒之门外,她才勉强接受。
使用胰岛素两周后,她的血糖稳定达标,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她感慨:“早知道这么简单,我就不该拖这五年。”
“你的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了。”当医生说出这句话,很多患者的第一反应是抗拒和恐惧,仿佛听到了“治疗失败”的最终判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胰岛素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科学的治疗选择
从生理学角度看,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相对不足和胰岛素利用效率下降或胰岛素抵抗共同作用的结果。
想象一下,胰岛素就像是打开细胞大门的“钥匙”,让血糖能够进入细胞提供能量。在2型糖尿病早期,身体只是“锁孔”有点堵,胰岛素抵抗,需要更多“钥匙”才能打开门。此时口服药通常能改善这种情况。
但随着病程延长,生产“钥匙”的工厂“胰岛β细胞”会逐渐疲惫衰竭。这时候,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就不是“失败”,而是最直接的补充方式——缺少什么,就补充什么。
二、破除常见恐惧:关于胰岛素的三大误区
1. “怕打针:每天扎针太痛苦”
现代胰岛素笔采用超细针头,比头发丝还细,注射疼痛感很轻。大多数患者反馈:“原来比测指尖血痛感还轻”。技术革新让注射变得简单易行。
2. “怕加重病情:一用就停不掉了”
这是一种常见误解。胰岛素不会成瘾,也不是“不归路”。早期短期强化治疗甚至可能让胰岛功能得到休息和恢复,部分患者还可以转回口服药治疗。
3. “怕低血糖:会不会突然晕倒”
新型胰岛素低血糖风险已显著降低。医生会指导您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并教会您如何识别和处理低血糖。合理的剂量方案下,严重低血糖很少发生。
三、什么时候需要考虑胰岛素治疗?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这些情况通常建议胰岛素治疗:
短期应用: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空腹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0%),可进行2-3周的短期强化治疗,让胰岛功能“休息和恢复”
长期应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经过充分剂量调整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0%
特殊时期:围手术期、感染、妊娠等应激状态
出现并发症:已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或肝肾功能不全
四、胰岛素不是“独行侠”,常与其他治疗协同作战
现代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口服药 胰岛素:如继续使用二甲双胍,同时睡前注射基础胰岛素
GLP-1受体激动剂 胰岛素:强强联合,协同降糖
多种胰岛素组合:基础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模拟生理分泌
这些方案既能有效降糖,又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和潜在副作用。
五、医患对话:听听医生会怎么说
患者:“医生,我真的必须用胰岛素了吗?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医生:“我理解您的担心。但请您这样想:您的胰岛细胞就像一直加班多年的员工,已经疲惫不堪。我们现在使用胰岛素,就像是给它请了个‘帮手’,让它能休息一下。这不代表您‘病重了’,而是我们选择了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
患者:“用了会不会一辈子都停不掉了?”
医生:“不一定。很多人通过胰岛素治疗血糖稳定后,可以逐渐减量甚至换回口服药。即使需要长期使用,也就像近视需要戴眼镜一样,是一种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工具,不可怕。”
六、结语与建议
医学视觉说明:一幅时间轴图示展示2型糖尿病进展过程,胰岛素出现在多个节点——早期强化治疗、中期联合口服药、后期作为基础治疗——始终贯穿疾病管理全过程,而非仅仅出现在终点。
胰岛素治疗不是治疗的终点站,而是我们糖尿病管理工具箱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摒弃过时的恐惧,科学认识胰岛素,才能在糖尿病长征中掌握主动。
数据支撑来源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明确了胰岛素治疗的启动时机,如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的新诊患者可考虑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以及口服药效果不佳(HbA1c>7.0%)时的应用。
2.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的共识报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胰岛素是联合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多项临床研究(如UKPDS、ORIGIN试验):证实了胰岛素在强化血糖控制、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并评估了其安全性。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