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上午,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唐湾镇八一村有四位村民,在进入林区采摘野生猕猴桃时,无意之中触动了野生黄蜂的蜂巢,遭到成群黄蜂攻击,发生了村民被黄蜂蜇伤事件。为了防止此类事件重演,我来科普一下,让大家了解黄蜂的基本情况,懂得如何防范黄蜂蜇伤,认识黄蜂的价值;目的是让大家学会与黄蜂和谐共处。

【一】黄蜂的基本情况

黄蜂,又名马蜂、胡蜂,是膜翅目胡蜂科昆虫。黄蜂的口器为嚼吸式,通常有翅,胸腹之间很纤细。雌体有可怕的螫刺。成虫体多呈黑、黄、棕三色相间,或为单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点或光滑。翅膀发达,能飞善舞。黄蜂分布在世界各地,种类繁多,全球已知有5000多种,常见种类包括黄脚虎头蜂、金环胡蜂、黑盾胡蜂等。中国已知的黄蜂种类超过200种,代表性物种有中国大虎头蜂、黄脚虎头蜂、红马蜂、黑树蜂、果马蜂等。黄蜂是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有喜光的习性,主要偏好花蜜、高糖饮料等甜味物质和肉类气味,同时会被浓烈花香或香水吸引,但是对艾草、柠檬、丁香、迷迭香、薰衣草等植物的气味很排斥。在500米的范围内,黄蜂可明确辨认方向,并能够顺利返巢。平均一个黄蜂蜂巢住着一万只工蜂,大的蜂巢能住下五万只。黄蜂具有强烈的护巢习性,任何靠近其巢穴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视为威胁,一般黄蜂群的工蜂警戒范围距离巢穴有15至25米,当人类或其它动物进入警戒范围,会招致蜂群攻击,攻击时甚至可追击达100米之远。蜂群中有后蜂、职蜂(也称工蜂)和雄蜂的区别。后蜂是指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就会死亡。天变冷时,受精雌蜂便会离开巢穴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到了第二年春天,存活的雌蜂便散团外出分别活动。黄蜂是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典型物种,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每个阶段的身体外观都不同。黄蜂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而黄蜂幼虫是依靠黄蜂成虫捕获的蚜虫、飞蛾幼虫等昆虫,经过咀嚼后喂养。

【二】蜜蜂与黄蜂主要区别

蜜蜂,大家都认识。蜜蜂和黄蜂在生物分类学中都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具有腰连接胸部和腹部,触角呈丝状或锤状;都是社会性昆虫,通过分工协作维持群体生存,雌性个体具有产卵器。但是蜜蜂与黄蜂有区别,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蜜蜂属于膜翅目蜜蜂科昆虫,体色以棕黄为主,腹部有黑色环纹,胸腹连接较粗,全身覆盖密集绒毛,后足特化为可以用于携带花粉的携粉足;黄蜂属于膜翅目胡蜂科昆虫,体色多呈黑、黄、棕三色相间,部分种类为单独深色,胸腹连接处明显变细,体表光滑。

二.蜜蜂的体长因种类、性别(工蜂、蜂王、雄蜂)及亚种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成年蜜蜂体型短圆,体长最小只有0.7厘米,最长的有1.8厘米;而黄蜂体型偏长,明显比蜜蜂大,大多数黄蜂体长在1至3厘米之间,最大的黄蜂体长可达6厘米。

三.蜜蜂仅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纯素食主义,性情温和;黄蜂吸食水果汁液及少量花蜜,也捕食小昆虫,杂食性强,性情暴躁。

四.蜜蜂毒液量较少,毒液为酸性,一般人皮肤被蜜蜂蜇后可以用肥皂水等碱性溶液处理;而黄蜂含更多神经毒素,毒液毒性更强,毒液呈碱性,一般人皮肤被蜜蜂蜇后要用食醋等酸性溶液处理。

五.蜜蜂的蛰针末端有倒钩状结构,蜇人时倒钩会卡在皮肤中,导致蛰针连同部分内脏被拔出,所以蜜蜂只能蜇人一次,并且蜜蜂自己也因内脏受损而死亡;而黄蜂因蛰针光滑可以重复使用,所以黄蜂蜇人,毒针可重复攻击。

【三】黄蜂蜇人致死的主要原因

黄蜂蜇人致死的主要原因包括:严重过敏反应;蜂毒毒性过强,黄蜂毒液呈碱性,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蜂毒肽、磷脂酶A2、神经毒素等;蜇刺数量过多或部位特殊。

一.严重过敏反应致人休克、死亡。黄蜂毒液中的蛋白质类物质(如抗原5)可能触发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约1%-3%的人群对蜂毒存在Ⅰ型超敏反应,导致全身性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进而引发窒息或血压骤降。过敏性休克可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致命,是蜂蜇致死的最常见原因。

二.毒性过强直接致人死亡。黄蜂毒液中的神经毒素:部分黄蜂毒液含乙酰胆碱样物质,可能干扰神经信号传递,导致呼吸肌麻痹。毒液中的磷脂酶A2能分解细胞膜磷脂,释放炎症因子,加重局部肿胀和疼痛,大量毒液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毒液中的蜂毒肽(Melittin)能破坏人体组织器官中的细胞膜,引起溶血、肌肉溶解,释放大量钾离子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三.蜇刺部位与数量。若黄蜂蜇伤部位在人的头颈部(如口腔、咽喉),局部肿胀可能直接阻塞气道。数十次以上多次蜇伤会导致毒液剂量累积,超出人体代谢能力,引发急性肾衰竭、肝损伤或凝血功能障碍而致人死亡。

【四】大家被黄蜂蜇伤后的应急处置

如果大家在野外被黄蜂蜇伤后,首先应该迅速离开事发地,避免被更多黄蜂攻击。因为黄蜂可能释放信息素招呼吸引其它黄蜂过来,持续停留会增加被蜇风险。脱离危险区域后,要立即检查伤口,虽然黄蜂蜇人后通常不会将刺留在皮肤内,但是如果发现有刺残留或其它异物,要用镊子或刀片边缘轻刮取出,避免挤压伤口导致毒液扩散。然后用流动的清水(最好用食醋等酸性溶液)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减少毒液吸收。随后用冷毛巾敷(最好用冰敷)在伤口处10至15分钟,间隔5分钟后再重复,可缓解疼痛和肿胀。因为被黄蜂蜇伤潜在风险很大,危害性也因人而异,所以大家千万不可大意,在做好以上应急处置的同时,还要去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如果被黄蜂蜇伤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喉咙肿胀等严重过敏反应,一定要及时送医院就诊,一刻都不要耽误,越快越好。

【五】大家如何防范被黄蜂蜇伤

近十年来,随着营造林力度加大,尤其是果树等经济林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桐城市唐湾镇境内黄蜂数量明显增加。因为蜂巢是黄蜂生存和繁衍的核心场所,所以黄蜂具有强烈的护巢习性,虽然黄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当人类只要进入其巢穴15至25米范围内,做出触碰、震动或挥打等行为就会被黄蜂视为潜在威胁,为了保护蜂巢和幼虫,黄蜂会通过蜇刺来驱赶入侵者。

一.大家在野外活动时如何防范被黄蜂蜇伤:(1)大家不要接近蜂巢或者蜂群,遇见单个的黄蜂在周围盘旋飞舞,可能是它的警戒范围,大家要尽快离开,以免它发出讯息招来群蜂攻击。(2)野外活动时,大家应戴好帽子,并且随身携带西替利嗪、方利多卡因乳膏、蛇药、息斯敏等急救药品。(3)进入林区,大家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也不要过多使用香水或化妆品,避免吸引黄蜂。(4)如果零星几只黄蜂在身边飞舞时大家要冷静,即使黄蜂停落在头上、肩上时,也不要惊慌失措,只需轻轻抖落即可,不要挥赶拍打,随后尽快从此地撤离。(5)万一遇到野蜂攻击,大家要立即用衣物包裹好头颈等暴露部位,若是风大,可以逆风逃跑,或者原地趴下,千万不要扑打反击,否则会招更多黄蜂攻击。(6)大家如果发现蜂巢,千万不要擅自用工具去捅,确实因野外作业需要清除,也应该拨打119电话,报告消防队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前去处理。

二、居家生活时如何防范被黄蜂蜇伤:大家可以利用路两边、门前屋后、庭院、阳台等空隙地,种植艾草、柠檬、丁香、迷迭香、薰衣草等植物,它们散发的气味能有效阻止黄蜂靠近。这种避免使用农药、采用栽种绿色植物来驱赶黄蜂的方法,保护了生态环境,值得推广。

【六】黄蜂的三大价值

虽然黄蜂蜇人有毒,人和牲畜遭遇黄蜂攻击,伤亡的危险性很高,但是如果过度捕杀黄蜂,会破坏自然界的食物链平衡,导致物种减少或灭绝,影响生态稳定。并且黄蜂的价值也值得人们开发利用。黄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药用、生态和经济三大方面:

一.药用价值。(1)黄蜂成虫、幼虫和蜂巢均可入药,主治风湿痹痛,还有定痛、消肿解毒等功效。(2)黄蜂浸泡的酒有祛风除湿攻毒作用,被传统医学认可,在民间广泛用于治疗或缓解急、慢风湿痛,风湿性关节炎。(3)黄蜂的蜂毒主要活性成分,含有酶类、多肽等物质,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是蜂毒中的蜂毒肽(Melittin),其独特的两亲性结构(亲水又亲脂)使其能破坏细胞膜,从而发挥药理作用,在医学领域展现潜力。(4)蜂巢含有蜂蜡、树脂等成分,则常用于传统医学,外敷可治疗疖疮肿毒、湿疹等皮肤问题,还能帮助消炎或促进伤口愈合,内服需要遵从医嘱。

二.生态价值。(1)黄蜂作为捕食性昆虫,以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为食,对控制农林害虫发挥了重要作用,属于生态益虫。(2)黄蜂在采食花蜜时也能传播花粉,对维持植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有一定贡献。

三.经济价值。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人工养殖黄蜂已成为特色经济项目,并形成了产业链。因为养殖黄蜂不仅可稳定获取用于制药的蜂毒及蜂巢;还能收获蜂蛹,黄蜂的蜂蛹也富含18种氨基酸及矿物质,氨基酸含量为冬虫夏草的2倍,市售价格可达300元/千克,如果进一步深加工,其附加值会更高。

来源: 综合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