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大猩猩屋里咋变**“绿”**了?

这到底是弄了啥**“小魔法”**呀?

为了给大猩猩打造一方贴近自然、充满森境的室内家园,饲养员们已经悄悄开启了改造计划,这一次将从每一个“边边角角”入手!

这样的实时“装修”,

大猩猩们会如何与它们相处呢?

老三N'kato:哥,他们好像要“搞事情”了!

垫料变身记!他超温柔!

改造的第一步,从垫料的改造开始。新垫料刚运进场馆时,饲养员们每天都会开启“人工降雨”模式:用喷淋系统为整个场馆洒水,让水流带走搬运过程中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等垫料湿度逐渐达标后,他们又撒入EM菌等多种微生物,助力垫料自然发酵,慢慢转变成能滋养生态的“活性垫料”。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垫料里偶尔会冒出一些菌或菌包。按照常规操作,这类菌类本应及时清除,毕竟要担心大猩猩误食。可饲养员观察后发现,大猩猩对这些菌类压根不感兴趣。考虑到菌类能进一步帮助垫料维持生态稳定,大家便决定将它们保留下来。

老四Madiba:想啥呢?

我们可不是什么都吃!

随着时间推移,菌的数量慢慢减少,垫料状态也愈发稳定。之后,饲养员调整了养护节奏,改为每两天浇一次水,还特意保持馆顶天窗常开,雨天让垫料承接自然雨水,晴天让阳光充分照射,为垫料的生态循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垫料基础打好后,种植环节随之展开。饲养员先在垫料上铺了层软软的椰土,然后挑了些特别耐阴的品种——像鸭跖草科的小草、井栏边草,种下去没多久就绿油油的,特别精神;还有芋头、竹薯这些,在不影响大猩猩地活动路径的情况下,被悄悄种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

刚开始植物冒芽的时候,饲养员还怕大猩猩会“拔苗助长”,结果他们根本不关注这些小芽,任由它们慢慢长。

他们从植物旁路过

随着植物的长大,大猩猩对它们却少了之前的“温柔”?开始“欺负”这些植物了?那当然不会!他们也都只是偶尔“调皮”一下,掰一些树枝,掰了几次发觉“没意思”,之后再也不碰这些植物了。

他与自由生长的植物

说他们温柔呵护,你可还真别不信!每次大猩猩路过这些绿植,都会放慢脚步,小心翼翼地绕着走,生怕不小心踩到呢。

给大家展示一副他与它的剪影照

“小客人”定居了!

为了让大猩猩的室内生活更有野趣,饲养员们可是花了不少心思——他们会在垫料里撒些种子,就像藏了一个个小惊喜,等着大猩猩去探寻、挖掘,体验到野外寻找食物的乐趣和新期待。

大猩猩吃剩的叶子也没有被浪费。饲养员会把这些叶子剪下来,重新铺回垫料中。这些叶子不仅能当垫料,还能参与到垫料的发酵循环里,为室内的小生态添一份力,对大猩猩也没有任何坏处,妥妥的场馆资源“再利用小妙招”。

老大Nakouh:软软的,太安逸了!

在这样充满生机的环境里,果不其然还吸引了不少“小客人”——泽陆蛙蹦蹦跳跳地在垫料间穿梭,偶尔还会享受场馆喷淋带来的“淋浴”。

泽陆蛙在蹦跶

面对这些突然到访的“外来客”,大猩猩格外包容,既不驱赶也不伤害,就像和它们约定好一样,互不打扰,和谐共处。日子久了,泽陆蛙也把家安在了塑石旁边,彻底成了这里的“常住居民”。

泽陆蛙的洞口

室内的水池边,也迎来了“绿色变身”。饲养员在原本铺着垫料的水池边缘添了新土,种下几株竹薯,翠绿的叶片舒展开来,为水池旁增添了一抹清新。

老四Madiba在植物中,喝水池里的水

同时,他们还在形状不规则的塑石上方架起了一根“小桥”栖架,既能让下方的植物肆意生长,又给大猩猩开辟了一条新的活动路线。

有趣的是,不光大猩猩爱在栖架上走动,连泽陆蛙也会凑过来,时不时跳进水里玩闹,为这片小天地再添几分灵动。

眼下,室内的种植和养护还在持续进行。后续,饲养员还计划补种更多耐阴的小植物,让角落缝隙都被绿意填满;同时,也会模拟大猩猩在野外的采食环境,种下水芹、芹菜等植物。待它们慢慢生长,既能丰富生态,又能让大猩猩随时采食到熟悉的味道,大猩猩的室内家园也会更有生态味儿。

这不止是大猩猩的乐园!

比起室内的精细调整,饲养员对大猩猩外场环境的打造,更追求“多样性”与“野趣感”。除了日常的环境维护,他们还有个目标——通过优化外场水池生态,让这里不仅是大猩猩的活动空间,也能成为野生动物的“小家”。

志愿者与饲养员在搬材料

外2区域的水壕沟,是这次改造的重点。为了还原本土池塘的自然风貌,饲养员先调整了水域形态,让水岸线条更具自然曲线的灵动。

接着,在平缓的岸边种下了芦苇、蓑衣草,风一吹,细长的叶片轻轻晃动,满是野趣;水里则精心栽种了菱角、茨菇、茭白、荷花,还有大猩猩熟悉的水芹,多种水生植物错落生长,渐渐织就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水上绿洲。

大猩猩在这儿玩得格外尽兴,一会儿踩着松软的草地奔跑,一会儿钻进植物丛里,又或是趴在塑石下休憩,没有拘谨,没有束缚,肆意玩耍。

经过一番生态改造后,每天都有不少特殊“访客”如约而至。前段时间,水壕沟成了蜻蜓的“聚集地”。每天清晨,成群的蜻蜓在这里盘旋飞舞,它们的身影掠过水面。

老二Nukta看飞舞的蜻蜓

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岸边的芦苇杆、茭白杆上,挂着许多蜻蜓羽化后留下的空壳——原来这些蜻蜓宝宝,都是在水壕沟的水里慢慢长大,待时机成熟后才爬上岸,褪去旧壳,展开翅膀飞向天空,这里早已成了它们生命蜕变的“天然产房”。

蜻蜓羽化的壳

除了蜻蜓,池鹭、白头鹎、红脚苦恶鸟、白胸苦恶鸟这些“野生邻居”也常来做客呢。

白头鹎

在水里中,饲养员还种植了眼子菜、金鱼藻等水草,还放入了大猩猩和长颈鹿吃剩的树枝。这些水草与树枝相互搭配,让水下空间变得复杂且有层次,恰好为小型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区域。

盯上你手中吃剩的树枝了

就连饲养员之前在周边挖的几处小水坑,没过几天就迎来了新生命——青蛙卵,也为这片小天地再添一份灵动。

蛙卵

如今的水壕沟,早已不是单纯的景观水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型生态系统,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生命的美好。

这场改造仍在继续...

未来会有更多耐阴植物扎根室内,

更多水生植物装点水域,

更多生命在此相遇,

让这份生机与和谐,

在时光里慢慢延续!

来源: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