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我们将迎来第26个“世界急救日”。这个由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设立的节日,今年将主题聚焦于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紧迫议题——“急救与气候变化”。
你可能疑惑,急救是处理突发伤病,气候变化是宏观环境问题,两者有何关联?关联远比想象中更紧密。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热浪更烈、洪水更猛、山火更常见,风暴更强大。这些灾害不仅直接造成伤亡,也极大地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
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单枪匹马阻止一场台风,但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关键的急救技能,在“气候紧急情况”演变成“生命紧急情况”时,成为保护自己、家人和社区的“第一响应者”。以下是一份为您准备的“现代急救技能包”。
一、应对极端高温:中暑的识别与急救
热浪已成为夏季的常客。普通中暑可能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学会识别和初步处理至关重要。
1. 识别危险信号:
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口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
轻度中暑: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脉搏加快。
重度中暑:核心体温超过40℃、停止出汗皮肤干热、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这是会致命的,必须立即呼叫120并开始急救。
2. “黄金急救”步骤:
移: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
降:立即、快速、有效地降温。这是核心。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喷洒或用湿冷毛巾擦拭全身,或用冰袋用毛巾包裹敷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有条件可泡在凉水中。
补: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少量多次。
送:对于重度中暑患者,在实施降温的同时,立即拨打120。不要给昏迷的患者喂水,防止窒息。
二、 应对洪涝灾害:溺水与创伤处理
洪涝可能引发溺水、触电、因水中杂物造成的切割伤和擦伤,并增加传染病风险。
1. 淹溺急救:
旧观念误区: 不要采用“控水法”如倒背奔跑,这不仅无效,还会延误心肺复苏,增加呕吐和窒息风险。
正确做法:
立即将伤员救离水面,呼叫120。
检查反应和呼吸。如果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或仅为濒死喘息,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顺序是C-A-B: 先进行胸外按压(C),再开放气道(A),然后进行人工呼吸(B)。对于溺水者,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同样重要,因为其核心是缺氧。
如果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立即取来,按照语音提示使用。
2. 创伤与出血处理:
洪水中伤口易感染。处理任何伤口前,务必先用清洁的水和肥皂清洗双手。
对于出血伤口,用干净的纱布、布料直接按压在伤口上持续施压,直至止血。
用清洁的水冲洗伤口,冲掉明显的污物,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如果伤口深、脏或被生锈物划伤,应就医打破伤风针。
三、 应对风暴与山火:烧伤与外伤
风暴可能导致玻璃碎裂、重物坠落造成外伤;山火则直接带来烧伤和吸入性损伤。
1. 烧伤急救“五字诀”:
冲: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处至少15-20分钟,快速降低皮肤温度,减轻损伤和疼痛。
脱:小心地脱去或剪开伤处的衣物,避免弄破水泡。
泡:对于疼痛剧烈者,可在冷水中再浸泡15-20分钟。
盖:用干净的无菌纱布或棉质布料覆盖伤处,保持清洁。
送:严重烧伤面积大、深度深、位于面部/手/脚/关节处或因火焰、电器、化学品导致的烧伤,必须送医。
2. 异物刺伤处理:
对于扎入体内较深的异物如玻璃、木棍,切勿自行拔除。这会导致大出血。
应固定好异物,用纱布在异物周围进行环形填充包扎,然后立即送医。
四、人人都应掌握的“压箱底”技能
无论气候如何变化,这两项技能都是急救的基石:
1. 心肺复苏(CPR)与AED使用: 这是抢救心搏骤停的“黄金组合”。很多红十字会和组织都提供短期培训课程。学会它,你就能在最危急的4分钟内给他人重生的机会。
2. 海姆立克急救法: 用于抢救气道异物梗阻。对于成人和儿童,从背后环抱冲击腹部;对于婴儿,采用背部叩击和胸部冲击法。
五、结语与建议
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新闻,它的影响正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学习急救,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是为了在风雨来袭时,我们能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慌乱;是为了在邻里朋友需要时,能伸出最有用的援手。
在这个第26个“世界急救日”来临之际,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主题。不妨就从搜索附近的“红十字会急救培训”或观看官方的教学视频开始,装备好这份送给自己和所爱之人的“生命保险”。
数据支撑来源:
1.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培训教纲、应急救护标准。
2.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气候变化与健康》报告、伤害预防指南。
3. 美国心脏协会 (AHA) :《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4. 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ILCOR) :基于共识的急救科学建议。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极端天气健康防护提示。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