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粮发热的核心原因是粮堆内微生物(如霉菌、细菌)、害虫活动产生热量,且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导致粮温异常升高,诱因为粮食水分高或者粮堆局部发生结露为霉菌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是干生性的局限曲霉缓慢生长使粮堆温度及水分含量缓慢升高;接着灰绿曲霉很快生长,可使粮温达到35~40摄氏度,在其生长部位的水分进一步升高;当粮堆局部水分超过15%时,白曲霉便开始生长使粮堆水分和温度进一步增加;当水分超过18%时,黄曲霉大量生长,粮温可升高至55摄氏度。总结为开始是局部,所以是局限曲霉先生长,之后是灰绿曲霉生长。

一、导致储备粮发热的具体原因

1.生物因素:这是最主要原因。粮食自身会呼吸(尤其水分高时)释放热量;霉菌(如青霉、曲霉)在适宜温湿度下大量繁殖,代谢过程产生大量热量;储粮害虫(如玉米象、谷蠹)取食、活动也会释放热量,这些热量积聚后引发发热。

2.环境因素:外界温度变化(如夏季高温、仓库通风差),导致粮堆热量无法排出,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仓库漏雨、地面返潮,使局部粮食水分超标,为微生物和害虫活动提供条件,进而引发局部发热。

3.管理因素:粮食入仓前未充分干燥(水分超标)、清理(含杂质多),直接为发热埋下隐患。粮堆堆放不合理(如堆垛过厚、通风道堵塞),或日常监测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局部升温,导致发热范围扩大。

二、储备粮发热的预防办法

预防核心是控制粮堆水分、抑制生物活动、改善储粮环境,具体措施如下:

1.入仓前把控基础质量:粮食入仓前必须充分干燥,确保水分达标(如小麦、玉米安全水分通常≤13%);同时清理杂质(如灰尘、碎粒),避免杂质聚集吸潮,为微生物和害虫提供温床。

2.改善仓储设施条件:仓库需具备良好的密闭性和通风性,配备通风设备(如轴流风机、环流风机);地面做防潮处理(如铺设防潮膜、垫高粮堆),屋顶做好防雨,避免雨水渗漏或地面返潮。

3.加强日常监测管理:定期使用粮温计、水分测定仪检测粮堆温湿度,重点关注粮堆底层、墙角等易受潮部位;夏季高温时及时通风降温,冬季利用低温环境通风降水,维持粮堆温湿度稳定。

4.科学堆放与防护:粮堆堆放厚度适中(根据粮食种类和仓储条件调整,避免过厚导致热量难散发),确保通风道畅通;必要时使用防护剂(符合国家标准),抑制害虫和霉菌初期活动。

三、储备粮发热的应急处理办法

应急核心是快速降温降水、控制发热范围、减少损失,具体步骤如下:

1.及时通风散热处理:若为局部轻微发热,立即开启仓库通风设备(如打开门窗、启动轴流风机),利用外界低温或干燥空气,加速粮堆内外空气交换,排出积聚的热量和湿气;若发热范围较大,可采用环流通风或机械通风,针对性降低粮温。

2.局部发热的隔离处理:若检测到局部发热(如某一区域粮温明显偏高),立即用隔离板将发热区域与正常粮食分隔,避免热量扩散;随后人工或机械转移发热粮食,单独晾晒或烘干,去除超标水分。

3.水分超标的烘干处理:若发热伴随粮食水分超标,将发热粮食转移至烘干设备(如塔式烘干机),快速降低水分至安全标准,烘干过程中需避免粮食过热变质。

4.严重发热的清理与消杀:若发热伴随大量霉菌或害虫,需对发热粮食进行筛选,去除霉变粒、虫蛀粒;同时对粮堆和仓库环境进行消杀(如使用符合标准的熏蒸剂或杀菌剂),杀灭残留的微生物和害虫,防止二次污染。

5.事后检查与复盘:处理完成后,重新检测粮堆温湿度和质量,确认无发热隐患;同时复盘发热原因,优化后续储粮管理措施(如加强某类部位监测、改善通风条件)。

来源: 储粮人—杨亮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