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癌症。定期做好宫颈癌筛查,能最大程度降低患病风险,早发现、早干预,让健康更有保障。
一、为什么必须做宫颈癌筛查?
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从HPV感染到发展为宫颈癌,通常需要5-10年的时间。这个漫长的“窗口期”里,筛查能及时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变化。
早期宫颈癌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阴道异常出血、分泌物异常等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幅增加。因此,定期筛查,意义重大。
二、哪些人需要做筛查?

1.有性生活史的女性:无论年龄,只要有过性行为,均可能感染HPV病毒,需定期筛查。
2..HPV感染者或高危人群:包括多性伴侣、吸烟、免疫力低下(如HIV感染者)、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或曾患生殖道其他癌症的女性。
3.有宫颈癌家族史者:一级亲属(如母亲、姐妹)患宫颈癌,自身风险增加,需提前筛查。

三、常见的筛查项目有哪些?该怎么选?
目前临床常用的宫颈癌筛查项目主要有两种,了解它们的区别,才能更好配合检查:

  1. 宫颈细胞学检查(TCT/LCT)
    - 原理:用特制小刷子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否有异常(如不典型增生、癌变细胞)。
    - 特点:简单、无创,能直接发现宫颈细胞的早期病变,是基础筛查项目。
  2. HPV检测
    - 原理:通过检测宫颈分泌物,判断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尤其是HPV16、18型,这两种类型导致了70%以上的宫颈癌)。
    - 特点:能提前发现“致病风险”,但不能直接判断是否已有病变——即使HPV阳性,也不代表一定得癌,需结合细胞学检查进一步判断。
    选择建议:21-29岁优先选细胞学检查;30岁以上推荐联合筛查(细胞学+HPV),准确性更高,筛查间隔也更长(5年1次),更省心。
    四、筛查前后需要注意什么?
    - 筛查前3天: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阴道用药(如栓剂、凝胶),否则可能影响细胞采集和检测结果。
    - 筛查时间:避开月经期,建议在月经结束后3-7天内检查,此时宫颈状态更适合取样。
    - 筛查过程:检查时会用窥器暴露宫颈,再用小刷子取样,过程通常只需3-5分钟,可能会有轻微酸胀感,但不会很痛,放松身体即可。
    - 筛查后:取样后可能会有少量阴道出血,属于正常现象,1-2天内会自行消失;若出血较多或伴随腹痛,及时联系医生。
    五、筛查结果异常怎么办?
    很多人看到筛查报告上的“异常”(如“ASC-US”“HPV阳性”“LSIL”)就会恐慌,其实这些结果≠宫颈癌,大部分异常都能通过干预逆转:
    - 若“HPV阳性但细胞学正常”:先别慌,多数女性的HPV感染会在1-2年内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只需遵医嘱6-12个月后复查即可;若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如连续2次HPV16/18阳性),需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
    - 若“细胞学异常(如LSIL/HSIL)”:医生通常会建议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取一小块宫颈组织做病理活检(确诊金标准),判断是否有宫颈病变及病变程度。
    - 即使确诊“宫颈低级别病变”:也无需手术,多数可通过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戒烟、运动)自行逆转,定期复查即可;若为“高级别病变”,及时做宫颈锥切术等微创治疗,就能阻断癌变,治愈率接近100%。
    六、筛查+疫苗,双重防护更安心!
    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强强联合”——HPV疫苗能预防大部分高危型HPV感染,但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HPV,且对已感染的HPV无效;而筛查能发现疫苗未覆盖的HPV感染或宫颈病变。因此,即使接种过HPV疫苗,也需要按照年龄要求定期做宫颈癌筛查,两者结合,才能给宫颈健康最全面的保护。
    总之,宫颈癌的预防,关键在“早”——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定期把筛查提上日程,就是给健康一份稳稳的安全感。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