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莫名发黄、眼白发黄时,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得了肝炎”?其实,黄疸只是症状,并非特定疾病。它像一盏交通信号灯,提示我们体内代谢可能出现了异常,但背后的原因远比想象中复杂。
解密黄疸:不只是肝脏在“报警”
黄疸的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变黄。它的源头有三种可能:
- 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如输血反应),超出肝脏处理能力;
- 肝细胞性黄疸:肝炎、肝硬化等损伤肝细胞功能;
- 梗阻性黄疸:胆管被结石、肿瘤或寄生虫堵住,胆汁无法正常排出。
也就是说,只有约30%的黄疸与肝炎相关,其余可能是胆结石、胰腺癌甚至血液病的信号!
这些异常比单纯发黄更危险!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 进行性加重的黄疸:皮肤从浅黄迅速变为深橘黄色;
- 尿色深如浓茶:尿液呈豆油色,粪便却变成陶土白色;
- 伴随剧烈腹痛、高热或寒战:警惕胆管炎或胆石症急性发作;
- 皮肤瘙痒难忍:胆汁酸盐沉积刺激神经末梢的典型表现;
- 短期内体重骤降+黄疸:需排查胰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
特别提醒: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无害,但若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必须紧急处理!
居家观察要点:
科学应对指南:
勿自行服用退黄药物:某些中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
记录变化曲线:用手机拍摄肤色对比照片,标注日期;
饮食管理:梗阻性黄疸患者需低脂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定期复查:即使无不适,也要按医嘱监测肝功能指标。
黄疸如同身体的“预警雷达”,既可能是良性病变的信号,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兆。当发现皮肤发黄时,与其猜测是否为肝炎,不如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才能精准治疗。
记住:早诊断一天,就多一分健康保障!
作者:孔令红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护士长 主管护师
审核:刘承利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 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