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护士,快帮我看看!”肝胆外科病房里,刚用靶向药两周的张叔举着双手,掌心和指缝间冒出好几个透明小水泡,有的已经被他抓挠破,渗着细细的血丝。“这药是不是不管用?怎么还添新毛病了?”
张叔的困惑不是个例。很多肝胆肿瘤患者用靶向药(比如常用的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时,会突然发现手指脚趾冒出成片小水泡,又痒又痛甚至溃烂,其实这不是药物“没效果”,也不是过敏,而是靶向药常见的手足皮肤反应,医学上称为“手足综合征”。只要找对方法,就能轻松科学应对。
为啥靶向药会“盯上”手脚?
靶向药的目标是攻击肿瘤细胞,但它有时会“认错”——把皮肤里帮助维持屏障的细胞当成“敌人”。
咱们的手脚皮肤本来就特殊:手掌、脚掌每天都要受力、摩擦,角质层比其他地方厚,毛囊和汗腺也更密集。当靶向药影响到这些细胞时,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先是皮肤屏障变脆弱,接着毛细血管扩张、炎症细胞聚集,最后就变成了红肿、水泡,还可能带着痒或疼。
这种反应一般在用药1-4周出现,有人轻有人重,和用药剂量、皮肤耐受度有关。但要记住:水泡多少和药效没关系,更不是过敏,千万别因为怕水泡就偷偷停药,影响抗肿瘤治疗。
水泡不同情况,处理方法大不同
张叔刚开始没在意,忍不住抓了抓,结果水泡破了还差点感染。其实对付水泡,关键是“看状态下菜碟”,没破、刚破、感染了,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
水泡没破:重点是“护好,别弄破”
如果手脚刚冒出小水泡,没破也不怎么疼,做好这3件事就行:
- 穿宽松柔软的鞋袜,比如棉质拖鞋、无松紧带的袜子,别穿硬底鞋、高跟鞋,减少摩擦;
- 洗手洗脚用37℃以下的温水,别用热水烫,洗完用软毛巾轻轻拍干,别用力擦;
- 要是痒得难受,别用手抓,涂一层无刺激的润肤霜(比如凡士林),或者找医生开弱效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涂完能缓解痒。
水泡刚破:重点是“清洁,防感染”
万一水泡不小心蹭破了,别慌,按步骤处理:
- 先用生理盐水轻轻冲一下伤口,别用酒精、碘伏,这些会刺激伤口更疼;
- 用无菌棉签吸干水分,再薄薄涂一层抗菌药膏(比如莫匹罗星软膏);
- 最后用无菌纱布包好,每天换一次,换的时候看看伤口有没有渗液、红肿。
水泡感染:别自己处理,赶紧找医生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说明水泡可能感染了,必须及时联系主管医生:
- 伤口红肿、疼得更厉害,还流出黄色脓液;
- 手脚肿得握不住东西、穿不上鞋,摸起来比其他地方热;
- 还发烧(体温超过38.5℃)、没力气,这可能是感染扩散的信号。
日常做好3件事,减少水泡麻烦
其实,对付手足皮肤反应,“预防”比“处理”更重要。从用药前开始做好护理,能大大减轻水泡的程度。
用药前:给皮肤“打基础”
用药前1周就开始护皮肤:每天涂含神经酰胺、尿素的润肤霜,重点涂指缝、脚掌边缘这些容易摩擦的地方,让皮肤屏障变结实;少做重体力活,别让手脚长时间受压,做家务时戴棉质手套,别戴橡胶手套,不透气容易闷出问题。
吃饭时:给皮肤“补原料”
皮肤修复需要营养,平时多吃这些:
- 鸡蛋、牛奶、鱼肉这些高蛋白食物,是皮肤细胞的“建材”;
- 瘦肉、菠菜、糙米里的维生素B族,还有橙子、猕猴桃里的维生素C,能帮着减轻炎症,让皮肤好得快;
- 少吃辣椒、火锅这些辛辣的,别给皮肤“添刺激”。
日常中:给医生“留记录”
每天看看手脚的水泡变化,用手机拍张照,记一记数量、大小有没有变。复诊时主动跟医生说,要是水泡太多,影响走路、吃饭,医生会根据情况调药剂量,或者暂时停药,不用自己硬扛。
这些“坑”千万别踩!
大家遇到水泡,一定要避开这3个误区:
- 别自己挑破水泡:没破的水泡是“保护罩”,挑破了反而容易感染,除非水泡超过1厘米,影响活动,再让医生用无菌针头处理;
- 别用“偏方”:什么牙膏、草药汁都别涂,成分不明,可能越涂越糟;
- 别擅自停药:就算水泡疼,也不能自己停靶向药,一定要先问医生,不然肿瘤治疗会受影响。
后来张叔照着护士说的做,每天涂润肤霜,破了的水泡好好包扎,没几天就好转了。其实靶向药带来的水泡不可怕,只要分清情况、做好护理,就能在好好治疗肿瘤的同时,少受水泡的罪。要是有啥不清楚的,随时找肝胆外科的医护团队,他们都会帮你想办法!
作者:
孔令红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 护士长 主管护师
戴竞耀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刘承利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 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