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刚测完血压135/85mmHg,隔了一分钟再测就成120/80mmHg,难道血压计坏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血压测量点,62岁的张阿姨举着胳膊满脸疑惑。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同一天、同一时间、同一个人测血压,数值却像“过山车”一样上下波动。其实,这并非血压计故障,而是血压本身就藏着“动态密码”,诸多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让测量结果出现差异。

 

首先要明确的是,健康人的血压本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定值”,而是像脉搏一样时刻处于动态调节中。《中国血压测量指南》明确指出,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两次测量血压的收缩压(高压)差异不超过10mmHg、舒张压(低压)差异不超过5mmHg,都属于正常波动范围。比如早上8点测血压,第一次125/80mmHg,第二次120/78mmHg,这种差异无需担忧;但如果收缩压相差超过15mmHg,就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姿势不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误差源头”。很多人测血压时习惯随意坐着,要么背部悬空,要么胳膊搭在桌子边缘,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却会让血压数值“失真”。社区医生曾做过一组对比实验:让10位健康成年人分别以“标准姿势”(背部挺直靠椅背、肘部与心脏同高、手掌向上放松)和“随意姿势”(身体前倾、肘部低于心脏)测量血压。结果显示,随意姿势下,收缩压平均比标准姿势高12mmHg,最高的一位甚至相差20mmHg。这是因为肘部低于心脏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就像用吸管喝饮料时,越低的位置越费力,血压数值自然会升高。

 

袖带尺寸不合适,也会导致测量结果“跑偏”。市面上的血压计袖带多为通用尺寸,但每个人的胳膊粗细不同,袖带过松或过紧都会影响准确性。有研究显示,袖带比胳膊实际尺寸小10%时,测量出的收缩压会偏高8-10mmHg;袖带过松时,数值则会偏低5-8mmHg。比如一位体重100公斤、上臂周长35厘米的男士,使用标准袖带(适合上臂周长22-32厘米)测量,收缩压可能显示145mmHg,而换用大号袖带后,真实数值其实是130mmHg。现在很多医院都配备了不同尺寸的袖带,测量前不妨让医生帮忙选择合适的型号,避免因袖带问题造成误判。

情绪波动和身体状态,是血压的“晴雨表”。人在紧张、焦虑、兴奋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位职场人士分享过自己的经历:每次体检时因为担心血压偏高,刚进诊室测量就达到138/88mmHg,而在诊室休息15分钟后再测,数值降到125/75mmHg。这就是典型的“白大衣高血压”,因情绪紧张导致的血压暂时性升高。除此之外,刚运动完、喝完咖啡或浓茶、吸烟后,血压也会出现波动。比如喝完一杯美式咖啡后30分钟内,收缩压可能会升高8-12mmHg,这是因为咖啡因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加快心率,进而影响血压。

 

测量操作的细节差异,也会带来数值不同。很多人测血压时喜欢连续按压开关,刚测完一次就立刻进行第二次,殊不知此时袖带内的空气尚未完全排出,会导致第二次测量数值偏低。正确的做法是,两次测量之间应间隔1-2分钟,让胳膊血管恢复正常状态。另外,测量时说话、移动手指等动作,也会让血压产生变化。曾有志愿者在测量过程中与人交谈,结果收缩压比安静状态下高9mmHg,这是因为说话时胸部和腹部肌肉活动,会间接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压波动。

 

还有些特殊情况,需要警惕潜在健康问题。如果排除了上述所有因素,多次测量血压差异仍很大,可能与血管弹性下降、心律失常等有关。比如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血管壁弹性变差,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房颤患者因心跳不规则,每次测量的血压数值也会相差较大。这种情况下,建议及时就医,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全天血压变化,以便医生准确判断血压情况。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才能获得真实的血压数据。想要减少测量误差,不妨记住“三个要点”:一是测量前准备,安静休息5-10分钟,避免吸烟、喝咖啡、剧烈运动;二是姿势标准,背部靠椅背、肘部与心脏同高、双腿自然平放;三是多次测量,每次间隔1-2分钟,取2-3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比如早上醒来后、排尿后、早餐前,是测量血压的最佳时间,此时身体处于安静状态,能更准确反映基础血压水平。

 

血压的动态波动是身体调节的正常表现,偶尔的数值差异无需恐慌,但要学会识别影响因素,避免因测量不当造成误判。关注血压变化的同时,更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才能让血压保持在稳定范围,为身体健康筑起“防护墙”。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