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里的“多肉课堂”:锦韵多肉科普基地的自然教育之旅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锦韵多肉植物科普教育基地里没有粉笔灰与板书,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盛满绿意的多肉盆栽,一场以“感恩自然,致敬师者”为主题的多肉科普课堂,正为前来参与的师生与家长们,编织一段充满生机的节日记忆。
走进基地大门,温暖的玻璃温室便将秋日的微凉隔绝在外。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严肃,这里的“课桌”是铺着浅木色垫子的长台,“课本”是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圆滚滚的桃蛋裹着一层薄粉,像被阳光吻过的鹅卵石;叶片边缘泛着红边的吉娃娃,层层叠叠如绽放的迷你莲花;还有垂吊在花架上的佛珠,圆润的叶片串成绿帘,风一吹便轻轻摇晃。基地的科普老师李姐早已穿着浅蓝色围裙等候,她手中捧着一盆刚服盆的玉露,透明的叶片里藏着细密的纹路,一开口便带着自然的亲和力:“今天咱们的‘老师’,就是这些不会说话却懂生长的多肉,它们会教我们耐心、观察与责任。”
课堂的第一环节是“多肉识趣”。李姐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把不同科属的多肉分到每个小组,让大家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纹理,用指尖轻触感受质感。“大家试试摸一摸冬美人的叶片,再对比一下熊童子的绒毛——冬美人的叶肉紧实,像握着一块软玉;熊童子的绒毛则像小熊的爪子,摸起来毛茸茸的,这是它们为了适应干旱环境进化出的‘保护衣’。”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原本对“景天科”“番杏科”毫无概念的小学生,在触摸与观察中,渐渐记住了这些多肉的“名字”与“性格”:知道了生石花会“蜕皮”,每年褪去旧叶长出新株,像在完成一场生命的蜕变;了解了芦荟不仅是多肉,叶片里的汁液还能舒缓轻微烫伤,是藏在叶片里的“小药箱”。一位带学生来的班主任王老师笑着说:“平时在课堂上讲‘植物适应环境’,孩子们总觉得抽象,今天看他们围着多肉讨论的样子,才知道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
最受欢迎的环节,当属“多肉DIY”。基地为每个人准备了浅口陶盆、营养土、铺面石与3-4株不同品种的多肉,李姐手把手教大家“搭配与种植”:“高一点的法师可以当‘主角’,种在花盆后方;矮胖的桃蛋适合放在中间,作为视觉焦点;最后用佛珠或玉缀垂在边缘,打造层次感。”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陶盆,先铺一层颗粒土防止烂根,再将多肉轻轻放进土坑,用小铲子把土压实,动作里满是认真。有个小男孩为了让自己的多肉“更漂亮”,特意选了金黄色的麦饭石铺面,还在花盆边缘摆了两颗迷你小石子当“装饰”;一位家长则跟着女儿一起种植,边种边说:“平时总忙工作,今天和孩子一起摆弄这些小植物,感觉特别放松,这比送贺卡更有意义。”
种植完成后,李姐还教大家“多肉养护小技巧”,她把养护要点编成了简单的口诀:“‘管住手,少浇水,多晒太阳少闷着’,多肉不怕晒,但夏天要遮阴;浇水不用太勤,等盆土完全干透再浇,浇就浇透,这就像教育孩子,既要给足‘阳光’,也要懂得‘适度’。”这番话让在场的老师们会心一笑——原来养多肉与教育学生,竟有如此多的相通之处:都需要耐心等待,不能急于求成;都要尊重个体差异,有的多肉喜阳,有的偏好半阴,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活动接近尾声时,孩子们捧着自己种的多肉,跑到老师面前:“老师,这盆多肉送给您!我会记得告诉您怎么养它!”老师们接过这份带着泥土清香的礼物,叶片上的水珠还在折射阳光,仿佛捧着一颗小小的“绿植之心”。锦韵基地的负责人说,之所以在教师节开设多肉课堂,就是想让大家在与植物的互动中,重新理解“教师”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生命成长的陪伴者,就像这些多肉,用无声的生长,教会我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离开基地时,夕阳透过玻璃温室,给每一盆多肉都镀上了暖金色。这场特别的“多肉课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自然之美,为教师节写下了温暖的注脚:原来最好的感恩,不仅是一句“老师辛苦了”,更是与师者一起,在自然中学会观察、学会等待、学会热爱——这便是锦韵多肉科普基地,送给师生们最特别的节日礼物。
来源: 合肥市锦韵多肉植物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