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呼吸预增氧、腹部按压解困氧、腹部提压救心氧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大气压及氧分压随之显著降低。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吸入气氧分压(PiO₂) = (大气压 - 水蒸气压) × FiO₂。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大气压约为650 mmHg,不足海平面的85%,其对应的PiO₂也同比降低。这种低压性缺氧(HypobaricHypoxia) 直接导致人体血氧饱和度(SpO₂)下降,使机体陷入“缺氧-代偿-失代偿”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心肺功能,甚至诱发高原脑水肿、肺水肿乃至心搏骤停。针对西藏高原低压性缺氧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采用腹式呼吸预增氧、腹部按压解困氧、腹部提压救心氧的“三腹”高原生命供氧方案;力求从氧的“摄入、通达、利用”三大环节入手,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高原缺氧“三腹一体”供氧生命支持体系。

一、腹式呼吸预增氧:深挖腹腔“氧仓库”,未雨绸缪

1. 科学原理:传统胸式呼吸主要依赖肋间肌收缩,潮气量较小,多以通气为主。而腹式呼吸(DiaphragmaticBreathing),又称膈肌呼吸,通过膈肌的大幅度升降来改变胸腔容积。吸气时,膈肌收缩下移,腹腔内压力增高,胸腔负压增大,能吸入更多新鲜空气;呼气时,膈肌松弛上移,辅助排出更多二氧化碳。

2.科学依据:

· 《黄帝内经》 有云:“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的“呼吸精气”即强调深长、均匀的呼吸对涵养精气神的重要性。腹式呼吸正是“呼吸精气”的现代科学诠释。

· 从生理学看,膈肌每下降1cm,胸腔容积可增加250-300ml。研究表明,规律的腹式呼吸训练可使潮气量增加30%以上,显著提升肺泡通气效率和气体交换率,从而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₂)。

· 相较于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能更有效地调动肺底部约占全肺60%的中下叶肺泡参与工作,避免了这部-分肺泡的塌陷(atelectasis),极大改善了通气血流比值(V/Q匹配),是最直接、最经济的“预增氧”手段。

3. 科学普及: 对于初入高原或长期居住者,每日进行10-15分钟的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犹如为身体开启一个“内置氧泵”,能有效缓解低氧应激反应,提高缺氧耐受能力,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

二、腹部按压解困氧:畅通气道“氧通路”,化险为夷

1. 科学原理: 在高原,呼吸道异物梗阻(FBAO)的危害性被放大。缺氧环境下,患者耐受缺氧的时间窗急剧缩短。传统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通过冲击上腹部,使膈肌迅速上抬,胸腔压力骤增,形成一股向上的气流,从而“喷出”异物。

2.科学依据:

· 此法由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Henry Heimlich)于1974年提出并推广,被全球公认为解除FBAO的“金标准”,故又称“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Heimlich Maneuver)”。

· 其经典力学原理基于伯努利方程(Bernoulli's Principle):高速气流产生的压力较低。冲击腹部时,胸腔容积急剧变化,肺内残留气体快速冲出,高速气流经过梗阻部位产生负压,从而将异物吸出或冲出。

· “腹部按压解困氧”精准地抓住了其通过解除机械性梗阻来恢复氧气通路的核心目的。在高原,这一动作不仅是“解困”,更是“救氧”,为后续复苏赢得宝贵时间。

3. 科学普及:一旦在高原发生噎食窒息,应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施救。对于站立者,施救者站于其身后,一手握拳置于其上腹部(脐上两横指),另一手抱住拳部,用力快速向内向上冲击。此举能迅速排除异物,重建“氧通路”,避免因窒息缺氧导致心搏骤停的悲剧。

三、腹部提压救心氧:激活腹泵“氧循环”,起死回生

1. 科学原理:在高原,心搏骤停(CA)的救治成功率极低,传统胸外按压(TT-CPR)不仅效果受限,且存在肋骨骨折、血气胸等高风险,在高原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通过提拉和按压腹部,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第二心脏”和“呼吸泵”;实现了循环与呼吸支持并举的心肺复苏效应。

2.科学依据:

· “腹泵”机制(Abdominal Pump): 按压腹部时,腹腔压力增高,驱使膈肌上移,挤压心脏,增加胸内压,促使血液从心脏射向主动脉(循环支持);同时,腹腔压力传导至胸腔,辅助呼气。提拉腹部时,腹腔压力骤降,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和负压增大,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循环支持)和空气吸入肺内(呼吸支持)。这完美符合胸泵机制和腹泵机制的理论。

· “呼吸泵”机制: 提拉腹部直接产生了“人工吸气”的效应,实现了体外腹式呼吸。研究证实,AACD-CPR能产生约500ml的潮气量,在提供循环支持的同时,实现了同步的、无需口对口的人工通气,真正做到了“循环与呼吸支持并举”。

· 对于高原CA患者,在低氧环境下,单纯循环支持而不解决通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技术一举两得,同时提升了心输出量和分钟通气量,极大地优化了氧输送(DO₂)的核心环节,是名副其实的“救心氧”。

3. 科学普及:在高原地区,遇到心脏呼吸骤停者,可立即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或将徒手操作规范化。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将提压装置置于其中上腹部,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提压(按压与提拉时间比为1:1)。此法尤其适用于存在胸廓畸形、胸部外伤或发生CA时不便进行口对口人工通气的情况,在高原环境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高原缺氧腹部有氧”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是笔者及其团队在高原医学与急救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该理念从“从预防(预增氧)→ 急救(解困氧)→ 复苏(救心氧)”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构建了一套科学、实用、高效的高原供氧生命支持体系,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医学智慧的继承与发扬,更展现了现代医学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创新应用。腹式呼吸是调动自身潜能的“主动增氧”;腹部按压是解除气道危机的“通路复氧”;腹部提压是重启生命引擎的“循环呼吸并举供氧”。这三者环环相扣,理论与技术相辅相成,形成从预防到急救再到复苏的完整闭环,为高原地区缺氧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推广意义。这一系列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必将为高原人民的健康保障和生命救援注入新的力量,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道坚实的生命供氧防线。

作者:王立祥,系由中华医学会、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2025西藏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活动周日喀则健康咨询活动专家

【参考文献】

[1]王立祥. 腹部心肺复苏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

[2]王立祥,高原野战增压帐篷对急进高原健康人运动后动脉血气的影响,《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年第12期946-948,共3页

[3]王立祥.开创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腹泵"机制研究之路.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10):767-770.

[4] 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9): 957-9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4.

[5]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 年4月第23卷第4期ChinJEmergMed, April 2014, Vol. 23, No.4

[6]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

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 年 4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hin Crit Care Med,April 2019,Vol.31,No.4

[7]王立祥,宋维,张思森,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中心临床实验报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3):333-336.

[8]季之欣,刘亚华,王立祥,腹部是心脏的第二个“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年4月第 31 卷第 4 期

[9] 王立祥、方邦江、孟庆义等,腹部提压防治COVID-19呼吸道梗阻方案,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2020年8月第4卷第4期Journal ofPractical Shock.Aug2020,Vol 4.No.4

[10]王立祥:美国学者推荐我国自主创新的腹部救命法,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0-08/10/c_1126348770/htm

作者简介:

王立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著作十余部、获得专利百余项、发表论文千余篇、救死扶伤万余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全国学校急救教育专家、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项目首席专家;“科创中国”50先导技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发明者,“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救”在身边的5G+生命急救平安站“惠民工程建设》荣誉获得者;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系列指南、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系列指南领衔制定者;获医学科学家奖、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军队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

来源: 人民日报健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