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0日清晨,广西河池地区行署大礼堂内,教师覃敏安手捧崭新的《辞海》缩印本,凝视着主席台上“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鲜红标语,眼角泛起泪光。这一天,全国1000多万教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节日——教师节。而这个节日的诞生,要追溯到八个月前的一次重要会议: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教育事业点燃了尊师重教的火种。

1985年9月10日,首都北京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教育界正经历着艰难复苏。据统计,1978年,全国民办教师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6%,他们拿着微薄的补助,却承担着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1981年11月,叶圣陶、雷洁琼等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拉开了设立教师节的序幕。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成为推动教师节设立的关键人物。1984年12月,这位数学家在《北京晚报》发表文章,呼吁建立“尊师重教月”,并联合钟敬文、启功等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明确提出“将9月的一天定为教师节”。这一倡议迅速引发社会共鸣,国务院于1985年1月11日正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1月21日,经过热烈讨论,立法机关最终决定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比国际教师节的设立早了九年。

1985年9月10日,在第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北师大学生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横幅

选择9月10日作为教师节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教育部解释这一日期时强调:新生入学伊始开展尊师活动,能为教学创造良好氛围;且9月全国性节日较少,便于集中组织活动。这个看似简单的时间选择,蕴含着让尊师重教理念渗透教育全过程的深意。

1985年拍摄的5位少先队员向老师敬礼的照片

第一个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充满时代特色。在广西河池地区,1500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上,47 名劳动模范、268名先进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4942名老教师获得荣誉证书。更令人动容的是,法卡山前线的河池籍战士用手榴弹盖做成象棋、用塑料筒制作花瓶寄给恩师,这些带着硝烟味的礼物成为最珍贵的节日祝福。全国范围内,教师工资改革提前半年实施,教龄津贴制度建立,5591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一系列务实举措让教师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

教师节设立的深远影响持续至今。从1985年到2023年,全国专任教师数量翻了一番,小学、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较2012年提高41.9%和20%。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覆盖中西部725个区县,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政策落地生根。这些变化印证了设立教师节的初衷——“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可以说,1985年关于教师节的立法决定,不仅是对教师个体的尊重,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力量的信仰。

参考来源:中国政府网、光明网、新华网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