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近日,一则“有人在车子上安装导弹,该导弹DF-5C一枚,被交警查获”的消息在网络平台传播,引发部分网友关注。经核查,此内容完全不符合事实,属于典型的虚假信息。从军事常识、防空体系运作逻辑及信息真实性验证角度出发,有必要对这一谣言进行拆解,并向公众科普专业知识,引导大家理性辨别网络信息。

 

首先,从军事技术角度来看,“车载私人导弹拦截DF-5C”存在多重常识性错误。DF-5C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洲际战略导弹,属于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用途、飞行轨迹、突防能力均处于极高的技术层级。这类战略导弹的飞行过程主要分为助推段、中段和末段,不同阶段的拦截需要匹配专门的防空反导系统,且整个拦截过程涉及天基预警卫星、地面雷达站、指挥控制系统、拦截武器系统等多维度协同,绝非单一“车载导弹”能够实现。

 

美国“爱国者”导弹系统是典型的中近程防空反导武器,主要用于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飞机等目标,其设计初衷和技术参数与拦截洲际战略导弹完全不匹配。而我国交警的职责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与军事领域的防空反导工作毫无关联,将“交警”与“导弹拦截”强行捆绑,本身就违背了基本的职业职能界定,属于无逻辑的虚假关联。

 

其次,从现代防空体系的运作机制来看,任何国家的防空反导系统都是高度集成化、体系化的军事设施,绝非个人或民间力量能够私自构建。以我国防空体系为例,其涵盖了远程预警雷达、预警机、地空导弹部队、歼击机部队等多个兵种和装备,形成了从地面到空中、从近程到远程、从战术到战略的多层次防御网络。每一次拦截行动的发起,都需要经过严密的目标识别、轨迹测算、指令传达等流程,涉及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精密设备的协同配合,且必须在严格的军事指挥体系下开展,个人私自安装导弹并实施拦截不仅技术上不可能,更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从武器管控角度而言,我国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危险物品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导弹作为极具杀伤力的军事武器,其研发、生产、装备、储存、使用均由国家严格把控,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私自获取、持有、使用导弹,均属于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在现实中,个人根本不具备获取导弹的渠道,更不可能将其安装在普通车辆上并进行操作,网传消息完全脱离了现实背景,属于纯粹的虚构内容。

 

此外,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来看,这类虚假信息往往借助“夸张对比”“猎奇设定”等方式吸引眼球,利用部分网友对军事知识的不了解和好奇心进行传播。例如,将“私人车载导弹”与“美国爱国者”“中国DF-5C”进行不当关联,通过制造“以弱胜强”“民间超越官方”的虚假情节,增强信息的传播性。但事实上,军事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装备应用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律和现实逻辑,任何违背常识的“猎奇消息”,都大概率是虚假信息。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时,应掌握基本的信息甄别方法:一是看信息来源,优先选择官方媒体、权威军事机构发布的内容,对未经证实的自媒体账号、匿名平台发布的消息保持警惕;二是查常识逻辑,遇到涉及军事、科技、法律等领域的信息时,可结合自身掌握的基本常识进行判断,若内容存在明显违背常识、逻辑混乱的情况,需警惕其真实性;三是避传播风险,发现疑似虚假信息时,不随意转发、评论,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若发现谣言传播范围较广,可通过“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等平台进行举报,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但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认知,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网络秩序。此次“车载导弹拦截DF-5C”谣言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甄别能力至关重要。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虚假信息的监测和打击力度,及时辟谣,净化网络生态,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传递真实、有效、有价值信息的平台。

 

总之,“私人车载导弹拦截DF-5C”是毫无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既违背军事常识和法律规定,也不符合现实逻辑。公众在日常上网过程中,需理性看待各类网络信息,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增强辨别能力,共同抵制谣言,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