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感觉,上半年的朋友圈都被“减肥”话题霸屏了。特别是年初,无论打开哪个APP,都刷得到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宣布国家开启“体重管理年”的小视频。“三年行动”“管好体重”,雷主任的“一阳指”直接穿透屏幕,全方位夹击,直戳灵魂。

不过,对于我们肿瘤患者来说,“管理体重”并不等于“减肥”!只关注“胖”还不行,“瘦”也是严重问题!据统计,有40%-80%的肿瘤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问题,其中,20%的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而非肿瘤本身。与此同时,部分患者因缺乏科学指导,陷入"过度进补"的误区,导致体重过快增长,反而增加了复发风险。

因此,肿瘤患者维持“最佳体重”和“最佳营养状态”是帮助我们有效康复的重要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多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都明确指出,这种最佳状态需要做到“吃动平衡”的科学管理,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副作用,还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趁着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的契机,胖熊今天就请肿瘤营养专家来和大家聊一聊肿瘤患者是“胖点儿好还是瘦点儿好?”怎么通过“吃动平衡”达到“最佳体重”和“最佳营养状态”。坐稳了,出发!

肿瘤患者是“胖点儿好还是瘦点儿好?”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呈上几组数据。

(增加和减少)相关研究显示,肿瘤患者体重下降 2.5%总生存期或缩短 6 个月。

患者体重减少超 1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150%,患者体重大幅增重则风险增加 64%。

可以说,无论是“胖”还是“瘦”,好像都都不太行,掉体重也危险,涨体重也危险。

究其原因,体重过低会导致治疗耐受性下降,手术伤口愈合延迟,免疫功能受损,感染风险增加。而体重过高则会增加心血管负担,影响药物代谢,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不良预后相关。

那究竟我们的体重和身材应该到哪个区间才是“理想营养状态”呢?还是要引入BMI指数来做个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BMI=体重(公斤)/身高(米)²,得到的数字建议保持在18.5-24之间。若是在治疗期间的肿瘤患者,BMI还要稍高一点,最好维持在22-25之间。

“吃动平衡”准则

想要保持到这个“最佳体重区间”,相较于其他人群,我们肿瘤患者可是更不容易:一方面,肿瘤本身及其治疗会引发代谢异常,进而导致恶病质的发生。另一方面,部分治疗药物,例如激素类药物、某些靶向治疗药物,可能引起体重增加,而肥胖又是多种癌症复发的高危因素。

所以我们肿瘤患者的体重管理的核心在于拿捏好“度”,关键在于“吃动平衡”之道。

什么是“吃动平衡”?简单来说,就是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要达到动态平衡。“吃”是摄入能量,“动”则是消耗能量。如果本来就体重偏轻,缺乏营养,那更加需要有智慧地“吃”,而不是盲目进补,辅以相应的运动,将精华部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

长期临床研究证实,科学的“吃”结合适度的运动可以为肿瘤患者带来多重获益:

-提高治疗完成率:良好的营养状况使患者更能耐受放化疗

-减少治疗副作用:如疲劳、恶心、免疫功能抑制等

-降低复发风险:健康体重和适量运动能调节激素水平,减少炎症反应

-改善生活质量:维持日常活动能力,减轻抑郁和焦虑情绪

-延长生存期:多项研究显示,科学的营养治疗可使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20%-30%

二、肿瘤患者如何做到“合理膳食”?

那什么叫“有智慧地吃”?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肿瘤患者身体的特殊性,进行有选择性地营养支持。肿瘤患者的营养需求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肿瘤的"掠夺性生长"特性,患者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增加。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的《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2024》建议,肿瘤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5-2g/kg体重,比普通人高出50%。因此,在保证日常充足的进食量中,要调整食物的类目:

1.高蛋白饮食:优质蛋白应占总蛋白的50%以上,包括鸡蛋、鱼类、禽肉、大豆制品等。对于消化系统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考虑通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补充。

2.适量碳水化合物:尽量选择低血糖指数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薯类,避免精制糖。

3.健康脂肪:增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油)摄入,具有抗炎作用。

4.丰富蔬果:深色蔬菜、低糖水果等可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

对于不同治疗阶段的肿瘤患者,我们也要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进行营养动态管理:

1.治疗期:以“保肌肉、保胃口”为目标,采用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必要时辅以肠内营养支持。

2.康复期:预防复发为导向的膳食结构:可参考“中国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50:20:30,增加全谷物、深色蔬果(如菠菜、蓝莓),减少红肉和精制碳水。

若是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副作用,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进食策略来应对这些不适:

1.食欲不振:少量多餐(6-8餐/天),并优先保证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入(如坚果泥、酸奶等);可餐前适度活动增进食欲

2.味觉改变:尝试不同调味方式;使用非金属餐具;保持口腔清洁

3.恶心呕吐:避免油腻,可尝试姜茶、苏打饼干。

4.口腔溃疡:软食为主(如粥、蒸蛋),避免辛辣刺激。

三、肿瘤患者如何“科学运动”?

传统观念认为肿瘤患者应多休息,但现代医学证实,适度运动对肿瘤患者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不仅可以改善体质,增加肌肉量,减少脂肪堆积,调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炎症水平,改善心肺功能,增强骨骼强度,还能减轻焦虑抑郁,助力身体自我修复。

运动也不是随意选择锻炼项目,我们需要根据身体需求选择(或更常见的是“拼图式”搭配)例如心肺功能锻炼,增加肌肉力量的抗阻运动,或改善关节活动度等等运动方式。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拼图块:

(1)低强度有氧运动:散步、太极、游泳(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

(2)抗阻训练:弹力带、轻量哑铃(每周2-3次,增强肌肉)。

(3)柔韧性练习:瑜伽、拉伸。

(4)中医传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调和气血、改善心肺功能)。

现在我们选择了相应的项目,定制了运动“拼图”,还差一个关键步骤才能让这套方案真正“科学”起来,也就是动态调整运动的强度。什么时候我能从低强度过渡到中等强度?我们可以采用"谈话测试"作为简易评估标准:

-低强度:在做运动式还能轻松唱歌

-中等强度:运动时能正常对话但无法唱歌

-高强度:做选择的运动时说话困难

多数患者建议从中低强度开始,循序渐进,肿瘤患者应避免进行剧烈或高强度运动。

胖熊多提醒几句:大家应该根据体能调整强度,避免过度疲劳,通用建议之外,属于一下特殊情况的患者还需要注意:

-骨髓抑制期:避免公共场所运动,预防感染。

-骨转移患者:避免冲击性运动,预防骨折。

-造口患者:选择不易引起腹压增大的运动。

-淋巴水肿患者:上肢训练需专业指导。

**四、**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就像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肿瘤患者的营养“平衡”也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家庭、机构、社会以及患者自我的共同支持。

对于和患者最亲近的家庭成员来说,我们对患者的支持从为患者准备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餐食开始,到陪伴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共同散步)等等,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我们能做很多。

即使是家庭成员,也有无法触及到肿瘤患者内心的情况,这时候,在我们各社区所建立患者互助小组组织健康活动中,患者可以通过互相诉说,交流各自的“平衡之道”来获得有效的共同体验。在专业的营养知识上,我们还可以来到医疗机构,通过开设的专业营养门诊,为肿瘤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计划。

对于患者来说,每周1-2次的体重变化检测,定时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也是帮助专业团队进行个人营养管理的关键。另外,参加健康教育课程,了解更多权威的营养知识,保持积极心态,避免因体重波动而产生焦虑情绪,同时与医疗团队保持良好的沟通也是肿瘤患者自己能做的。

对肿瘤患者而言,“吃动平衡”不仅是体重管理的手段,更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让我们携手行动,为肿瘤患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健康支持体系,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科学的指导下,迈向充满希望的康复之路!

来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