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易发心梗”是大家的常识,夏季对心肌梗死发病率的挑战往往被忽视。研究显示,在高温环境下,气温每升高1°C,心血管死亡率增加2.1%,心肌梗死住院风险激增16%。因此极冷和极热的环境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我们不能只记住冬季高发的结论,而忽略夏季隐患,这次将聚焦破除“夏季安全”这个误区。
夏季心梗的高危因素
夏季气温攀升,人体出汗较多,若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血容量下降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容易引发血栓。同样,夏季随着气温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心跳加速,容易让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压升高,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加之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睡得晚、睡眠质量差,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睡眠不足会让血压、心率升高,加重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最后由于夏季室内外温差较大,频繁进出空调房,血管因受到冷热刺激,忽松忽紧,可导致血压波动加大,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斑块不稳定的风险,诱发心肌梗死。
夏季如何预防心肌梗死
温度调节
在温度调节方面,合理使用空调至关重要,建议将室温维持在26°C左右,确保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C,避免冷风直接吹向身体,特别是颈部和胸部区域。进入空调环境前,最好在门口稍作停留,让身体逐步适应温度变化。若外出后大量出汗,应把汗液擦干后再吹空调。并且外出时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若必须外出时,可佩戴遮阳帽,携带小风扇等降温物品,减少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冲击。
行为干预
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整是预防夏季心梗的关键环节。科学的补水方案应当定时定量,每次充100-150ml水分,交替饮用白开水和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水分快速进入血液导致血容量骤增,易造成心脏负担,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主诉。运动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和强度,建议采用分段运动法,选择清晨或者傍晚进行,每次不超过30分钟,并选择中、低强度项目,同时可以用心率监测设备监测心率,从而控制运动强度。饮食上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减轻消化系统负担。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屏障。
症状监控
症状监测是预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要养成定期测量血压、血糖的习惯。建立详细的症状日记,记录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的发生时间和特点,这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如出现持续不能缓解的胸痛、不明原因恶心及突发大汗淋漓等症状时应立刻停止活动,保持安静。若血压正常,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症状,如症状不能缓解应立刻拨打120,等待救援。药物管理要格外规范,制作清晰的用药清单,设置服药提醒,避免漏服或错服。在夏季来临前,建议进行专项体检,重点检查颈动脉斑块、心电图、血生化、血脂等。这种系统性的防护需要持之以恒地执行,将各项措施整合成日常习惯,才能真正降低夏季心梗的发生风险。临时性的防护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要提前制定详细的护心计划,并坚持整个高温季节。
夏季心梗风险被严重低估,在日常可通过温度调节、行为干预及症状监测等来防范疾病的发生,心脏没有“暑假”,只有科学防护,才能安全度夏。
作者:
王雨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 护师
马芳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 副主任护师
夏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副主任护师
审核:
沈建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