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9日,中国第一台内燃电动机车——建设型直流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在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即北京二七机车工厂,简称二七厂)试制成功。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再到动车、高铁,我国的铁路交通飞速发展,机车工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落后到赶超的跨越,直至今天全面领先世界潮流,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正式出厂
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相较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具备耐用、经济及高效等显著优势。它以内燃机为动力源,借助传动装置驱动车轮运转。在我国铁路应用中,内燃机车所配备的内燃机,绝大多数为柴油机。
20世纪50年代末,全球铁路内燃化进程加速,中国铁路运输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期。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精神激励下,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萌生了制造内燃机车的构想,并迅速获得铁道部及北京市委的鼎力支持。时任代理厂长黄英夫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同时从外地借调一台匈牙利进口的ND1型机车作为试制蓝本。工厂还专门设立了内燃机车办公室,全面统筹试制工作。此外,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及北京工业学院的师生们也闻讯而动,积极协助进行机车的解体与测绘工作。
1958年9月,新中国首台内燃机车——建设型直流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顺利组装完成,并于9月9日正式亮相。该机车的3万余个配件均实现国产。
我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女司机
这台国产内燃机车采用电气传动技术,配备的柴油机装车功率达441千瓦,机车自重60吨,牵引能力为600匹马力,最高时速可达85公里,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自行制造内燃机车的时代。
我国第一代铁路内燃机车
现代火车的主力军
电力机车作为现代火车的核心力量,不仅在干线铁路运营中占据主导地位,还广泛应用于各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相较于内燃机车与蒸汽机车,电力机车具备更强的牵引力和爬坡能力,在重载或大坡度条件下无需多机联挂即可胜任,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限续航”特性——只要运行于电气化线路,即可持续作业(故障除外),彻底摆脱了传统机车频繁补给燃料的局限。此外,电力机车具备卓越的启停性能,其快速响应能力远超蒸汽及内燃机型,尤其契合城市轨道交通高密度发车、短站间距的运营需求。基于此,全球多数国家正加速推进电气化铁路建设,大力推广电力机车应用并持续研发更先进机型。
作为我国首代电力机车,韶山SS1型自1969年批量投产至1988年,累计制造826台,持续功率达3780kW,最高时速90km,该机型以运行稳定、低噪音著称,至今仍广泛服役于各线路,是我国轨道交通牵引动力的绿色典范。
韶山SS1型电力机车
1996年6月,我国首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研制成功,标志着电力机车技术从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跨越,为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奠定基础。步入21世纪,中国高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相继投入运营,其中,复兴号动车组在整体设计与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全面自主创新,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交通新闻网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