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启新篇——
科普月开篇遇 “第一课”,黄陂沃土孕育科学薪火
9 月 1 日,新学期开学首日,2025年武汉市 “少年对话院士” 黄陂专场开学第一课暨首个黄陂区全国科普月活动,在有着 90余年办学历史的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正式启幕。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科协、武汉市教育局联合主办,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武汉教育电视台、黄陂区科协、黄陂区教育局、武汉农学会共同承办,更得到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农科院的鼎力支持,为黄陂学子搭建起 “近距对话院士、深度触摸科学” 的优质平台。
院士引航向——
从房县少年到科研泰斗,以微观之力筑强国之基
整场活动分为走近院士、院士开讲、对话院士和致敬院士4个环节,通过宣传短片、主题演讲、现场对话、视频连线、诗歌表演等多种形式展开。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首届主席。
“走近院士”环节,师生们得以深入了解他的科研历程:从首次发现 DNA 硫修饰现象,到带领团队深耕这一 “无人问津” 的领域 20 余年,最终开创国际前沿研究方向,彻底改变世界对 DNA 结构的传统认知。
记者远赴邓院士家乡采访的视频,更让大家看到了 “科研泰斗” 背后的平凡与坚守——来自湖北房县的他,年少时曾每天走三小时山路求学,数十年后功成名就,仍始终牵挂故土,不仅在家乡设立乡村振兴科普工作室,更常将前沿科技知识带回山区,用实际行动践行 “科技反哺家乡” 的承诺。
在 “院士开讲” 环节,邓子新院士以《生命世界的奥秘与精彩》为题,重点分享了 DNA 硫修饰领域的研究突破: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国际相关研究的空白,更让我国合成生物学研究实现了从 “跟跑国外” 到 “与国际并肩”,甚至在部分细分领域 “领跑全球” 的跨越 —— 如今,我国科研团队在该领域拥有多项核心专利,将前沿技术的主导权稳稳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少年追光行**——**
问答传情致敬院士,科学精神照亮成长之路
“邓院士,面对成绩不理想的迷茫,您当年是如何在挫折中保持初心的?”“我们学校小菜园的树叶变肥料,真的是‘好细菌’在帮忙吗?”“土壤里的微生物会像人类一样交流吗?”“如果未来微生物能解决一个大问题,您最希望它解决什么?”…… 在 “对话院士” 环节,无论是现场的学生,还是线上参与的黄陂区前川街第一小学、双凤中学、实验小学的师生,都带着最真切的好奇与思考踊跃提问。
黄陂一中学生提问
黄陂区前川街第一小学学生提问
黄陂区双凤中学学生提问
黄陂区实验小学学生提问
面对不同学段学子的问题,邓子新院士耐心倾听、细致解答。他指出,科研需多方面素养与精神:勤奋踏实是基石,合作沟通促突破;要耐住寂寞、经挫折,顺逆皆自律;关注异常、善用逆向思维能助创新;而从失败中探索,更诠释了科学精神,让学子懂得科研要在试错改进中前行。
在“致敬院士”环节,黄陂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彭华明上台致辞,他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邓子新院士的精神内核 ——“冷门里的热忱”,是 20 年深耕 DNA 硫修饰冷门领域的坚守;“山路上的坚持”,是年少时克服艰难求学、如今仍勇攀科研高峰的韧性;“显微镜下的家国”,是心怀故土、用科技助力国家发展的担当。彭校长勉励全体学子:“以邓院士为榜样,既要怀揣对科学的热爱,更要肩负起科技强国的使命,在求知路上校准方向、坚定前行。”
黄陂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彭华明致辞
最后,黄陂一中师生自编自演的诗经吟唱《蒹葭》缓缓响起 —— 悠扬的旋律、饱含深情的吟唱,既是以传统文化致敬科学精神,更是用少年心声表达对院士的敬意。
黄陂一中师生自编自演的诗经吟唱《蒹葭》
这场 “开学第一课” 虽已落幕,但它在黄陂学子心中播下的科学种子、传递的精神力量,却将持续生根发芽。随着首个黄陂区全国科普月活动的推进,更多科普盛宴将陆续上演,而邓子新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也将成为黄陂少年成长路上的 “指路明灯”,指引他们以好奇之心探索世界,以担当之志建设祖国,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贡献青春力量。
据了解,“少年对话院士”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武汉市教育局共同主办,于2023年正式启动。活动通过邀请两院院士走进武汉市中小学、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努力为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记者:王菁
编辑:李艳
责编:胡锦红
编审:赵培坚
来源: 武汉教育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