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虽然口腔颌面黏膜恶性黑色素瘤(OMM)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但推测与不良修复体、机械性损伤等有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并避免这些潜在危险因素?
核心观点:定期专业口腔检查,早期发现病变。
观点解读:建议每 6 个月至 1 年由专科医生检查口腔,能及时发现溃疡、异常色素斑块或假牙问题。口腔黏膜颜色、质地变化,若出现超过 2 周不愈合的溃疡、黑色斑块或不明肿物,可能是癌变早期信号,需给予足够重视。规律的口腔检查可避免长期不良刺激黏膜,降低病变发展为癌症的风险。
问题2:当发现口腔黏膜色斑时,正确的处理流程和观察方法是什么,怎样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核心观点:观察色斑颜色、大小、形状及异常症状等。
观点解读:初次发现色斑时,需记录颜色是否均匀、边缘是否清晰,以及是否出现溃疡、出血或疼痛。这些细节能帮助初步判断色斑性质,异常变化可能是恶变信号。无症状小色斑每 3 ~ 6 个月随访。对以下情况,如色斑迅速增大、颜色加深或溃疡需及时就医。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