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鼠疫的分类及疫源地分布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pestis)感染引起的,在啮齿动物等宿主动物间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蚤叮咬或其他途径(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等)传播给人类,造成人间鼠疫。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一般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肠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皮肤鼠疫等。人群普遍易感。全球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58个国家。按照地理景观、宿主、媒介、鼠疫菌生态型等特点,目前我国确认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陕西、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四川、贵州等省份。

二、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鼠类和旱獭等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发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症型鼠疫患者的血液、腺鼠疫患者破溃的淋巴结、肠鼠疫患者的排泄物等也可作为直接接触传播的来源。

三、传播途径:

1.媒介传播:蚤叮咬是鼠疫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加工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造成感染。

3.呼吸道传播:经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4.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鼠疫菌污染的食品或生食染疫动物经消化道感染,引发肠鼠疫。

四、临床表现和诊断

潜伏期一般为1~6天,多为2~3天,个别可达8~9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细菌数量多少、感染的菌株毒力强弱、感染途径、病型、以及被感染者是否经过免疫接种及个体抵抗力等因素有关。

1.腺鼠疫: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单侧淋巴结为多见,主要特征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可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2.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肺鼠疫和继发性肺鼠疫两种类型。

(1)原发性肺鼠疫:发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41℃,初期表现为干咳,继之咳嗽频繁,咳出稀薄泡沫痰,痰中带血或纯血痰,脉搏细速,呼吸急促,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绀。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常于发病1~3天内死亡。

(2)继发性肺鼠疫:多继发于腺鼠疫或败血症型鼠疫,与原发性肺鼠疫表现类似,主要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等。

3.败血症型鼠疫: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窘迫,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发病1~3天内死亡。

4.肠鼠疫:主要表现为高热和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呕吐和腹泻每天可达数十次,吐泻物中常混有血液和黏液,排便时腹痛。极易发展为败血症型鼠疫。

5.脑膜炎型鼠疫:多继发于败血症型鼠疫,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谵语、昏睡,甚至昏迷。查体可见颈强直、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和克尼格征(Kernig)阳性。

6.眼鼠疫:主要表现为高热和急性化脓性结膜炎。

7.皮肤鼠疫: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丘疹伴疼痛,其后逐渐隆起,形成出血性疱疹,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五、怎样预防鼠疫?

1.野外活动或作业时,穿长裤、长袖上衣,必要时穿高筒靴或防蚤袜,防止叮咬;

2.不接触、不剥皮、不携带和不煮食病(死)旱獭、鼠、野兔等动物;不在鼠类、旱獭、野兔等动物洞穴周围进行休憩,更不要挖刨动物洞穴。

3.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从疫区归来或接触过可疑疫源动物后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4.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坚持就地、就近隔离治疗原则,同时应对直接接触者在

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

5.对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被疫区蚤叮咬者、接触染疫动物分泌物及血

液者,以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鼠疫菌时发生意外暴露者,经评估存在感染风险时,均应当实施鼠疫暴露后预防治疗。药物可选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疗程为7天。

6.搞好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生态环境,严防鼠害发生。

作者简介:安翠红,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与布病防控所副所长、主任技师,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陕西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鼠疫与布病防控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鼠疫诊疗方案》(2023年版)(国卫办应急函[2023]482号)

2.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鼠疫防控应急手册.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7月第一版

来源: 陕西省微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