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02岁的抗战老兵,在医院ICU中坚持观看完9·3阅兵,当晚他安详离世,仿佛是带着祖国强盛的好消息“归队”而去。这则新闻让我不禁回忆起十年前我院呼吸监护室里的一幕:一位离休老兵在病床上与死神多次搏斗,苦苦支撑。那一年,国家将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家属特意托单位同事提前到北京领取了这枚对老人意义非凡的勋章。靠着惊人的意志力,他终于亲手接过纪念章,而就在收到当天夜里,他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两位老兵的故事令人动容,那是他们一生守护的信仰。也引发本期医学人文的思考: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否仍具备感知世界的能力?
研究表明,虽然“临终期”身体器官机能逐步衰竭,但听觉可能是最后消失的感官。一些临终患者虽无法回应,却可能仍能听见亲人的话语、熟悉的旋律,甚至感受到情感的传递。这也是临终关怀中,医护人员常鼓励家属轻声告别、播放熟悉音乐的原因。此外,医学文献中也记录了“临终觉醒”现象,机制尚不明确:部分患者在昏迷数日后突然短暂清醒,完成告别或表达心愿,俗称“回光返照”。
在医学上,死亡通常定义为心脏停止跳动,心电图呈一直线;无自主呼吸、对光反射消失。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停用4名病人的呼吸机后,其中一位病人的大脑仍持续活动了长达10分钟。这提示我们:人在被宣布死亡后,意识可能仍短暂存在,甚至“知道自己正在死亡”。
人在弥留之际,或许仍在用最后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回应爱与牵挂。因此,轻声告别、温柔触碰、熟悉旋律萦绕,不仅是我们给予亲人最深的安慰,也是他们在生命终点感受尊严离开的方式。
来源: 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