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主要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又分为脑梗死又叫“脑梗塞”和“短暂的脑缺血发作”。脑溢血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近一半原因是由于脑动脉瘤引起的。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甚至死亡为主要特征。其中半身不遂即偏瘫,是主要表现及后遗症,其在临床上有4种表现形式:1、轻偏瘫,即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而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3、痉挛性偏瘫,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4、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向一侧偏斜。
脑脊液、眼底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
[病因病机]
脑卒中中医古称“薄厥”;“大厥”;“中风”。认为多由于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烟酒嗜度,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挾痰与火,横窜经隧,上蒙清窍而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机之侯。
[针灸方法]
取百会穴、足三里穴、血海穴、三阴交穴为主。血压高者加耳尖穴、膈俞穴。令患者取适宜体位,常规消毒后一次性针灸针直刺足三里穴、血海穴、三阴交穴各1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后起针。百会穴、耳尖穴处先用手搓揉至发红发热,常规消毒后一次性采血针(亦可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点刺放血各10余滴(也可视血色由深转淡为度)。医者左手拇食指将膈俞穴处皮肤自然撑开,常规消毒后一次性采血针(亦可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点刺至出血,将打火机的火焰调至最大在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将罐拔于穴位处,留罐10分钟。
[穴方简释]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早在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有灸“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的记载。《针灸大成》指出:“……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三四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普济方》也认为:“凡觉手足或痛或麻良久乃已者,是风将中腹之候,宜灸百会等穴。”《卫生宝鉴》更是描述了作者的自身感觉“予自五月间,口眼歪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止。……自后凡觉神思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古代医家认为该病发在头部,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玉龙歌》指出:“中风……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若血闭不同,……血海主之。”百会穴位于巅顶之处,为诸阳脉之会,入络脑,该穴又是督脉的要穴,督脉总络诸阳与肝、肾联系密切。针刺之可使气血得运,髓海得充。足三里穴不但有调和经脉、疏通气穴的功能,还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血海穴宜气健脾、通经活络、化湿祛瘀。三阴交穴乃足之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滋补肝肾、调理脾胃的作用。膈俞穴是八脉交会穴中的血会穴,与肝俞穴、督俞穴、心俞穴、胆俞穴相邻,梅花针重扣至出血并拔火罐可以起到养阴舒肝、活血化瘀的作用。耳尖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有凉血泻热的功效。
又一方:
[针灸方法]
取十宣穴。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并深呼吸保持全身肌肉放松,在患肢手腕部系止血带,医者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亦可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对准消毒后的十宣穴处快速点刺,接着用双手拇、食指分别由手掌部向手指末端挤压之尽可能的是颜色较深的瘀血、沉积于肿胀部的蛋白质成分外泄变至鲜红色为佳(每处挤出不少于2毫升的血液、沉积的蛋白质成分)。为便于瘀血等能够顺利外泻在挤压时可以用75%的酒精搽拭针刺处。术毕将止血带解除、血迹搽拭干净后再用络和碘消毒。隔日点刺放血一次,直至肿胀、脱屑完全消失。
针刺处当天24小时内应保持干燥、清洁,禁止湿水。
[穴方简释]
《乾坤生意》言:“凡初中风,暴卒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指少商)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所言:“十宣,奇穴。……三棱针或粗针刺出血。主治一切急性病之失神……。”《良方集腋》云:“干霍乱,胸腹搅痛,胀结闷乱,上欲吐不能出,下欲泻而不能行,即今所谓绞肠痧,最为危急之症……将针刺十指(十宣)出血……以针刺出紫血立愈。”《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在十宣点刺放血能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泄热清神,用于急救和治疗与神志有关的疾病古代就很流行了。
[特别提醒]
对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又一方:
[针灸方法]
取取神庭穴、百会穴、脑户穴、风池穴、申脉穴、照海穴、合谷穴、太冲穴。患者取健侧在下舒适体位并将所选穴位处暴露,常规消毒后一次性针灸针15度角,针尖向后刺神庭穴、百会穴、脑户穴各1寸于帽状腱膜下;针尖向鼻尖方向直刺风池穴1.2寸;于内、外踝尖下方凹陷处骨缝直刺申脉穴、照海穴各1寸;合谷穴、太冲穴各直刺1寸。神庭穴、百会穴、脑户穴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各3分钟;风池穴、申脉穴、照海穴、合谷穴、太冲穴施以大幅度缓慢捻转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再次捻转手法后起针。
休息10分钟,在医生指导、协助下令患者背靠墙站“军姿”,据患者具体情况由3、5分钟起渐延长时间。
[穴方简释]
神庭穴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百会穴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脑,大脑也。户,出入的门户也。神庭穴、百会穴、脑户穴均属督脉,持续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共同达到推动督脉气血运行、畅达精髓充养脑窍,兴奋脑细胞的功效。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位于头项交界之处的穴位,内有供应小脑、耳朵、大脑后1/3(视中枢所在地)等唯一的血管——椎动脉。针尖向鼻尖方向直刺风池穴对改善后循环供血,激发小脑的生理功能恢复疗效较好。申脉穴、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中与阴阳跷脉相通的两个特定穴。合谷穴、太冲穴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选穴。采取大幅度缓慢捻转手法刺激申脉穴、照海穴、合谷穴、太冲穴,调理气血、开郁散结、有效促进患肢功能障碍恢复。
针刺同时辅以背靠墙站“军姿”的过程中,患者重心分布于足、膝关节、大腿,此时腰部处于最佳姿势,颈部与躯干均平衡性良好,有助于扩大极限范围,提高方向控制能力及重心转移速度,改善患者对姿势的控制力,进而有利于提高运动功能及维持平衡。
又一方:
[针灸方法]
取耳尖穴、十宣穴、气端穴。当患者突发脑出血时,在保持镇静、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的前提下,立即将患者平卧,迅速松解其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患者大小便失禁时应就地处理,但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以防脑出血加重。脱去患者双袜,将患者左右耳尖穴、手指(足趾)末端反复揉搓至发红发热,在手腕(足踝)部系止血带,医者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亦可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对准消毒后的十宣穴、气端穴处快速点刺,接着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分别由手(足)掌部向手指(足趾)末端挤压之,术毕将止血带解除、血迹搽拭干净并用络和碘消毒后,再于耳尖穴处点刺放血。每处以血液颜色由较深的瘀血转变至鲜红色为佳(约2毫升)。为便于瘀血能够顺利外泄在挤压时可以用75%的酒精反复搽拭针刺处。
[穴方简释]
中医学认为脑出血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大体不外乎生活失节、情志过极、年龄体质、久病失调和外邪入中等几个方面,“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乃其主要病理机制。遵《针灸集成》:“大接经治中风偏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皆取十二经井穴也。”之训和“越远越起效”理论,选取位于人体阴阳经脉交界的重要之处,分别位居手、足部的十宣、气端穴点刺放血来开窍、苏厥、启闭和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生理功能,兼顾通经宣闭激发相关经络、脏腑的活力。耳尖穴的周围散在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支别;足太阳膀胱经则至“耳上角”,与耳尖穴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在此放血具有祛风清热、镇肝潜阳、清脑明目之功。十宣穴、气端穴、耳尖穴点刺放血后共同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短时间内“阴阳平复”。
当患者发病后,尤其怀疑脑出血时,120急救还没有到达现场的这段时间中,作为患者的家属、朋友、邻居等如能够采用点刺放血的方法就会救患者于危难之中,给后期的救治打好基础并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该法简便实用、易学易操作、随时随地即可使用,为急救脑出血的家庭必备实用常识!
又一方:
[针灸方法]
取阴陵泉穴、三阴交穴、足临泣、阳陵泉穴穴。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暴露,常规消毒后,按阴陵泉穴→三阴交穴→足临泣穴→阳陵泉穴顺序,一次性针灸针针尖向足后跟方向约50度刺阴陵泉穴1.2寸、三阴交穴1寸,施以缓慢提插泻法(以针感向足部传导、可见足部抽动为佳)。直刺临泣穴1寸,施以缓慢提插补法(以可见足背伸、足趾外展抽动为佳)。直刺阳陵泉穴1.2寸,施以缓慢提插补法(以针感向膝、足部上下传导、可见足部抽动为佳)。留针30分钟后起针,每日一次。连续针刺5天休息两天后再如法针刺5天。15次一疗程。
[穴方简释]
足太阴脾经合穴阴陵泉是人体祛湿要穴,有健脾消肿、理气活血、通经活络功效。《针灸大成》载:“(筋之会穴)阳陵泉主膝伸不得屈,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足筋挛。”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可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濡养筋脉。从西医解剖学角度来讲,针刺阴陵泉、三阴交能松解痉挛肌群,针刺阳陵泉可提高拮抗肌群的肌力,从而恢复两组肌群协调均衡,减轻足内翻。《针灸大成》说:“手足中风不举,麻痛发热拘挛……筋牵……临泣针时有验。”《医宗金鉴》云:“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针入临泣病可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名老中医武连仲先生认为“足临泣者,善治(足)挛萎(包括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等足踝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从解剖位置上来说,足临泣穴近趾短伸肌肌腱、第三腓骨肌腱、腓骨长肌肌腱等伸肌肌腱,针刺该穴位激发足三阳经气,有利于恢复足踝部伸肌力量、缓解足踝部内曲挛急。共同协作达到抑阴扶阳、舒经通络,缓解患肢阴急阳缓、使足踝动作平衡恢复。
[延伸阅读]
针灸治疗脑卒中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且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为针灸疗法治疗有效的43个优势病种之一。大量实验和临床表明,针刺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⑴⑵。早期针刺介入能开启大脑支配机能的恢复能力,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肌力有效的诱发协调,及平衡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⑶⑷。还可清除氧自由基、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加大脑血液供应、提供脑组织血流量、降低血清同型半光氨酸水平,并且表明针刺治疗介入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⑸。针刺治疗能够改善脑组织能力代谢、降低天冬氨酸、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减轻神经元钙超载、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及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脑神经元,进而保护脑组织,同时针刺治疗还能够抑制细胞凋亡及调节脑梗死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水平,能够降低金属基质蛋白酶的水平,调节细胞粘附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等,从而改善脑血流,减轻脑损伤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研究发现,井穴放血对PMCAO大鼠缺血后48小时、72小时脑水肿有一定改善作用,其疗效与甘露醇相当;井穴放血可以降低PMCAO大鼠缺血后48小时和72小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同时在电镜下观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井穴组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破坏程度在48小时和72小时均有所减轻⑺⑻。其机理可能该疗法能调节细胞外K﹢、Na﹢失衡,改变局部微循环血量,改变血液性状和血流速度,从而影响了血管通透性,调节了体液循环⑼,促进脑血流改善,缓解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使皮质缺血区的内环境发生良性改变⑽。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细胞外游离Ca2 很快流入细胞内,脑缺血后20分钟已形成细胞内钙超载。现代研究证明,神经元内钙超载是导致神经元坏死的关键因素⑾。经手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法治疗的大鼠,从针刺后第8分钟就开始明显抑制细胞外游离Ca2 的内流,其趋势与时间呈正相关,至第20分钟细胞内钙超载已有所缓解。所以,脑缺血超早期应用手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法进行干预可快速起效,起到调节缺血区脑细胞内外游离Ca2 浓度,有效抑制神经元内钙超载,保护脑细胞功能的作用⑿。
参考文献
[1]张梦佛.不同针刺介入时间对脑梗塞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55-62.
[2]郭义,周智良,周国平,等.中风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11-12.
[1]姚配勇.针刺委中穴对脑卒中急性期下肢肌力恢复即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3):138-139.
[2]章激,刘智,刘伍立,等.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64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9):464-465.
[3]尹丽丽.不同时相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7-8.
[4]陈俊琦,吴俊贤,肖慧玲,等.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10,42(1):74-76.
[5]Lu X,Chcn ZL,BIood-Ietting punctures at twcIve Jing-WeII points of the hand can treat cerebral ischemia in a similar mannerto mannitol[J].Neur Regenerat Res,2013,8(6):532-539.
[6]卢轩.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屏障通透性影响的初步研究[D].天津中医药大学,2012.
[7]郭义.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4-215.
[8]高靓,杜元灏,李中正,等.井穴放血和薏苡仁对脑缺血大鼠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49-52.
[9]冯加纯.细胞内钙超载和自由基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3):187-189.
[10]姚凯,郭义,胡利民,等.针刺对大鼠脑缺血超早期脑细胞内外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5):303-305.
2025年9月7日星期日
特别声明:
一、以上内容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希望对您有帮助。中医学认为个体有差异,四时有区别。请在针灸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以上内容以笔者学习针灸、临床实践及多年撰写并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杂志》等媒体公开发表的针灸文章为基础,参考文献编写而成。旨在普及针灸知识,让更多的人学习针灸、了解针灸,能正确面对和使用针灸,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三、以上内容归作者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所有!尊重作者劳动成果,分享、复制、转载请注明!
四、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
蔡晓刚,主治中医师,执业医师。《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审稿专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针疗法传承人;卫生部医促会"中国特技名医"及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全国特色诊疗专家"证书获得者。
擅长运用"三才针灸法"治疗膝关节肿痛,腕(肘)管综合征,胃脘痞满,面神经麻痹,女性宫寒体冷及子宫肌瘤、乳腺增生,脑卒中后遗症(尤其失语),失眠,甲状腺肿大、结节,风湿及痛疼症等针灸适宜病证。
坐诊地点: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洪达院区(门诊楼四层西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六上午8点至11点半。
来源: 山西洪洞蔡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