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普遍,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2%,这意味着每两位老人中就有一人可能面临其风险。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且实用的管理策略。本文将带您了解如何识别、应对并战胜这一“静默的威胁”。
一、为何老年人更易患高血压?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血管会逐渐硬化、弹性减弱,心脏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将血液泵至全身。加之老年人常伴有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疾病,进一步加剧了高血压的风险。其特点常表现为收缩压(高压)升高为主,而舒张压(低压)可能正常甚至偏低,脉压差(高压与低压之差)增大。
二、血压标准变了?看看新版指南怎么说?
许多人印象中的血压标准是140/90 mmHg,但新版指南强调应基于不同情况设定个性化降压目标:
☞一般老年人(65~79岁):建议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
☞高龄老年人(≥80岁):首先降至<150/90 mmHg,若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
☞合并糖尿病、肾病等:目标更为严格,通常建议<130/80 mmHg。
三、科学防治:两大核心策略
1. 生活方式干预:基石不容动摇。
这是所有高血压治疗的基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控的第一线,且效果明显。
①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警惕酱油、咸菜、加工肉制品等“隐形盐”。
②合理膳食:推荐“DASH饮食”或“东方健康膳食”,增加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摄入,减少饱和脂肪。
③规律运动:每周进行5-7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运动时心率以(170-年龄)为宜,但因人而异。
④限制饮酒、戒烟:酒精会直接升高血压,烟草则损伤血管内膜。
⑤保持健康体重:减轻体重是有效的降压方式,腰围建议控制在男性<90cm,女性<85cm。
⑥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
2. 药物治疗:科学用药是关键
当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标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启动药物治疗。
1)起始剂量要小:老年人通常从较小剂量开始,避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引起头晕、跌倒等风险。
2)优先选择长效药:推荐一天服用一次的长效降压药,能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提高用药依从性。
3)联合用药是常态:大多数患者需要两种或以上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实现降压目标。
4)常用药物类型:包括CCB类(如“地平”类)、ACEI类(如“普利”类)、ARB类(如“沙坦”类)、利尿剂等。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5)切记不能自行停药:高血压是慢性病,需长期管理。自行停药会导致血压“反跳”,更加危险。
四、家庭自测血压:当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建议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测量方法: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测量前安静休息5分钟,排空膀胱,避免饮用咖啡、茶和吸烟。每次连续测量2~3遍,每次间隔1分钟,取其平均值。
★记录:详细记录测量结果,复诊时带给医生看。
结束语: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而非“突击战”。对于老年人而言,它更需要一份耐心与智慧。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规范的药物治疗和规律的监测,完全可以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风险,享受高质量、有活力的晚年生活。
请记住: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坚持。 从今天开始,关注血压,守护健康!
来源: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