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迎白露,昼夜温差加大,阳气收、阴气长。此时节昼夜温差加大,白日尚热,夜晚已凉,草木凝露,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时若不注意调养,“燥邪” 最易乘虚而入,引发皮肤干燥、过敏等一系列问题。
一、燥邪伤肺
白露干燥属 “秋燥”,秋风耗空气水分,侵袭人体伤肺津。中医 “肺主皮毛”,肺津受损则皮肤失养,现代医学也证实湿度下降会削弱皮肤屏障,易引发过敏。
秋燥分 “温燥” 与 “凉燥”:初期温燥致皮肤灼热瘙痒、红疹;后期凉燥加重干燥脱屑。专家指出,白露昼夜温差大,容易导致敏感人群出现湿疹、荨麻疹。
二、皮肤警报
1.基础信号
皮肤紧绷、脱屑,口唇干裂,洗脸刺痛,为燥邪伤津表现。
2.过敏预警
接触过敏原后现红斑、丘疹、风团,伴瘙痒;湿疹有水疱渗出,荨麻疹风团反复,常并发哮喘、鼻炎。
3.危险信号
全身大面积皮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可能是过敏性休克前兆,需立即就医;搔抓致皮肤破损易引发感染。
三、三维防护
1.饮食润燥:白色食材养肺阴
遵循 “秋养肺”,多食白色食物:浙江苍南 “十样白” 药膳(白色药材煨乌骨鸡)、百合莲子粥(润肺安神)、银耳炖雪梨(滋阴润燥,可加川贝)、山药茯苓汤(健脾益肺)。忌辛辣、高盐食物。
2.起居调摄:顺天时护阳气
“白露身不露”,注意腹部、脚部保暖,穿衣用 “洋葱法”;“早卧早起” 保证休息。使用空调时,室内放水盆或加湿器(湿度 40%-60%)。
3.皮肤护理:中医外法润肌表
•洗脸水温 32-38℃,忌过度清洁
•天然蜂蜜薄涂面部 15 分钟洗净
•甘油加麦冬煎液涂手脚防干裂
•自制防敏香囊(苍术 20g + 辛夷 15g + 白芷 10g)挂卧室
四、应急处理:中医急救三步法
1.轻度过敏(局部红疹瘙痒)
•冷牛奶湿敷(冰镇牛奶浸纱布敷 10 分钟)
•按压曲池穴(手肘弯曲处揉至发热)
2.中度过敏(大面积皮疹)
•按摩 “过敏三角区”(鼻翼外缘中点的迎香穴、手背虎口处的合谷穴、曲肘时,手肘横纹外缘尽头的曲池穴,各1分钟)
•饮乌梅荆芥茶(乌梅 2 枚 + 荆芥 5g + 红枣 2 枚冲泡)
3.严重过敏(呼吸困难、全身反应)
•立即掐揉耳尖穴至泛青
•拨打 120,送医途中饮浓绿茶缓喉头不适
白露古人有 “收清露” 习俗,《本草纲目》载其 “令人延年不饥”,蕴含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传承中医理念,做好防燥防敏,方能安稳度白露。转发指南,为身边人送秋日关怀!
来源: 小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