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除了添衣保暖,还有一个重要的健康提醒如期而至:又到了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节。您可能每年都会听到这样的建议——“最好在9-10月接种流感疫苗”,但这背后的科学原因究竟是什么?是随意的时间规定,还是有其深刻的科学依据?

流感并非普通感冒,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因流感导致的重症病例高达300-500万,死亡人数在29-65万之间。因此,通过接种疫苗来建立免疫屏障,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而选择在秋季早期接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与病毒赛跑的“免疫预备战”,旨在让我们身体的防御系统在病毒肆虐高峰前达到最佳状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能帮助我们更主动、更科学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 构筑免疫屏障需要时间:给身体足够的“备战期”

疫苗接种的核心原理是“模拟感染”,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在不患病的情况下,提前认识病毒并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接种疫苗后,人体通常需要经过2-4周的“诱导期”,免疫系统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我国的流感流行期通常从每年的10月开始,在12月至次年1月左右达到高峰,并可能持续到次年3月甚至更晚。如果我们选择在9-10月完成接种,就意味着在11月之前,我们的身体就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抗体保护。这样,当流感病毒开始活跃、病例数逐渐上升时,我们早已“盔甲在身”,能够从容应对。反之,如果拖到11月甚至流感高峰期才开始接种,身体可能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免疫力,从而在抗体水平较低的“窗口期”暴露在病毒环境中,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因此,9-10月的接种窗口期,本质上是为我们的免疫系统留出了足够宝贵的“战略备战时间”。

2. 契合流行病学规律:在病毒“觉醒”前抢占先机

流感病毒的传播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这与环境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秋冬季节气温降低、空气干燥,这种环境不仅有利于流感病毒的存活和传播,而且人们更多集中在室内活动,通风减少,增加了人际间传播的风险。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地区通常会出现一次冬季流行高峰,而南方地区则可能出现冬季和夏季两次高峰,但冬季高峰更为显著和持久。

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根据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数据,预测下一个流行季节可能流行的毒株,并据此指导疫苗的生产。疫苗从生产、批签发、运输到分发至各个接种点,也需要数周的周期。在9-10月集中推荐接种,正是为了确保大部分人群能够在流感活动度开始显著增强前获得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疫苗的群体免疫效应。这是一种基于大量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模型得出的最优策略,目的是在病毒大军“苏醒”并发动大规模进攻前,为我们构筑起最坚固的防线。

3. 保障持久的保护力:让免疫力覆盖整个流行季

有人可能会问:“疫苗保护力能维持多久?现在打了,到明年春天还会有效吗?”这正是接种时机如此关键的另一个原因。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中的研究数据,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在6-8个月后开始逐渐衰减。

为了确保抗体效力能够覆盖整个流感流行季,通常从前一年的10月持续到次年的3月,选择在流行季前期的9-10月接种就能让抗体水平在流行高峰期间12月-1月维持在峰值,并使其有效的保护力持续到次年春夏之交,完美覆盖整个高风险时期。虽然保护效果会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但对于当季流行的毒株,在整个流行期内仍能提供可观的保护作用,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因此,在推荐时间接种,是实现保护力“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关键。

4、结语与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在9-10月接种流感疫苗,是一个基于人体免疫应答规律、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和疫苗保护持久性三者相结合得出的科学、最优策略。它并非一个僵化的规定,而是一个旨在为公众提供最及时、最有效保护的黄金时间窗口。

因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尽早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及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更应优先接种。请不要抱有“等等看”或“晚了也没关系”的心态,早接种、早保护,才能让自己和家人在即将到来的流感季中多一份安心,少一份风险。立即咨询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接种单位,为您的健康投下这份重要的“保险”吧!

数据支撑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流感的实况报道:提供了全球流感负担的估计数据(重症和死亡人数)。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提供了关于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时间、保护效力持久性(6-8个月)、我国流感流行季节特征以及优先接种人群建议的核心科学依据。

3. 国家流感中心:持续监测并发布我国南北方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和流行趋势数据,为疫苗接种时机提供流行病学支持。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