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之光烛照科技报国路

——评黄令仪1958年自勉手稿

2025年8月28日《人民政协报》第11版刊发《黄令仪的珍贵手稿》

1958年10月21日晨,22岁的黄令仪在参加工作之际写下自己的感触:“大学毕业了!在党的培养下,一个无知的小女孩,开始真正走入生活!生活是无限美好啊!”,同时她还自勉:“无论道路是多么曲折、艰难,她一定要把自己终身的努力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永远做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这份手稿不仅是一个青年对未来的誓言,更是一个时代里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缩影。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追求,更是一个民族在科技自立道路上永不熄灭的信念之光。

理想与时代的共振

从个人誓言到国家使命。黄令仪的自勉诞生于新中国科技事业蹒跚起步的年代。彼时,国家刚从战火中复苏,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封锁重重。她的誓言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自觉选择。童年经历日军侵华的苦难,让她深知“科技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对数理化的热爱,让她坚信技术是改变民族命运的钥匙。从华中工学院到清华大学,从半导体专业创建到“两弹一星”攻关,黄令仪用一生践行这份自勉。在清华学习期间,她如饥似渴吸收前沿知识,归校后白手起家创办半导体实验室,手绘图稿、自制设备,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半导体人才。她的理想,早已超越个人成长,成为国家使命的具象化表达。

信念为炬

突破封锁的科技长征。黄令仪的科研之路布满荆棘。参与“两弹一星”时,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在简陋的实验室中反复试验,攻克微型计算机与三极管难题,为核弹研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研制国产芯片时,国际技术封锁如铜墙铁壁,她在花甲之年加入龙芯团队,以“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的决心,夜以继日钻研算法。面对西方企业的技术垄断,她带领团队从架构设计到流片测试全流程攻关,最终“龙芯1号”横空出世,打破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困境。从“龙芯1号”到“龙芯3号”,每一次突破都是信念的胜利。她的自勉中“永远做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的誓言,在实践中转化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科研韧性,成为照亮科技长征的炬火。

精神传承

超越时空的价值启示。黄令仪的自勉手稿不仅是个人档案,更是一份精神遗产。当她在1989年国际芯片展面对“琳琅满目非国货”潸然泪下时,当她在古稀之年仍奋战在龙芯研发一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奉献,更是一个民族对科技自主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今日依然闪耀:从南华大学核工业人才的“勤勉务实”到黄令仪团队的“永不言弃”,中国科技工作者始终以理想为舵,在自主创新中开辟航道。她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科技突破,既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更需要“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如今,龙芯芯片已应用于北斗卫星、高铁控制等领域,黄令仪当年的理想正化为现实。她的精神也激励着年轻一代:中科大“九章”量子计算团队、华为“麒麟”芯片研发者中,无数青年科学家正延续着她的信念,在“卡脖子”领域发起冲锋。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黄令仪的自勉手稿愈发显现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当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当“卡脖子”困境依然存在,她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轨迹,更折射出理想主义在科技攻关中的永恒力量。这份自勉不仅是黄令仪个人的精神坐标,更是整个民族在科技自立道路上的一面旗帜——它提醒我们,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信念为炬照亮前路,才能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续写更多“龙芯”般的突破传奇。

黄令仪虽已远去,但她的自勉手稿与龙芯芯片一样,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史的坐标上,成为激励后来者的永恒星光。她的理想之光,必将照亮更多科技报国者的前行之路。

来源: 桂粤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