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专心工作,突然感觉背上有什么东西在爬,伸手去抓,却什么都没有。躺在床上准备睡觉,腿上突然有种细微的、像小虫子在爬的感觉,让人忍不住踢踢腿、挠下痒。

这种感觉有时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小蚂蚁,在皮肤悄悄行走,时而在手臂上画个圈,时而沿着大腿前进,有时甚至还会"跳"到背上或肚子上。

这就是“蚁走感”。在医学上,这种现象也叫做"蚁行感"(Formication)—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蚂蚁"。

一.“蚁走感”真是那些让人抓狂的"小虫子"?

其实,据世界范围的研究统计,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奇怪的感觉,特别是更年期前后的女性,更容易中招。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偶尔体验一下,而有些人却经常被这些"看不见的小虫子"骚扰。有意思的是,这种感觉往往在我们最放松的时候出现——比如葛优躺、看电视、准备入睡,或者静静坐着的时候。

尤其是刚刚经历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坐了一会后,腿上突然像有小虫子在游走。吓坏了,以为是蚂蚁钻进衣服里了,甚至脱了衣服一看,什么都没有!这种经历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它来得莫名,去得匆匆----有时候持续几秒,有时候几分钟,有时甚至反复在一个地方出现。

二.不是弓形虫,也不是真的有虫子!

网络上也回流传各种关于蚁走感的"恐怖故事"!有人说这是弓形虫在体内作怪,有人担心是寄生虫感染,还有人怀疑是皮肤下真的钻进了什么小虫子。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谣言”。

1.首先,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会通过猫粪或生肉传播,确实能感染很多人。但科学研究明确显示,弓形虫感染与蚁走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为,弓形虫主要影响的是大脑和肌肉组织,感染通常是隐性的,顶多引起轻微的流感样症状,但在孕妇和免疫力低的时候可能造成一些问题,但不会制造这种皮肤下爬虫的感觉。

至于其他寄生虫,如蛔虫或钩虫,它们则更偏爱肠道环境,并不会在血管或皮肤里"闲逛溜达"。而真正的寄生虫感染,往往会伴随其他明显的症状,比如皮疹、瘙痒、可见的皮肤变化等,而单纯的蚁走感是不伴随任何可见的皮肤改变的。

2.为什么会有这种谣言呢?

这可能是因为“蚁走感”的感觉太像“虫子入侵”了,还叠加了吸引眼球的"寄生虫控制大脑"的那些内容。在猫和老鼠中,虽然猫弓形虫确实能够影响老鼠的行为,让老鼠更听话,但对人类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夸张。在这里,科学辟谣并不是否认寄生虫的存在,而是清楚表明它们并不是蚁走感的罪魁祸首。

三.“蚁走感”是个神经系统的"小把戏"

那么蚁走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复杂而精妙的神经系统中。

蚁走感,是一种叫做"感觉异常"(Paresthesia)的神经症状,医学上更精确地称为"Formication"--蚂蚁般的爬行。它不是幻觉,而是神经信号出现的小故障,让大脑误读了皮肤或肌肉的反馈。简单来说,是神经末梢或大脑皮层"开了个玩笑",制造出了那种--不存在的触感。

在我们的皮肤上,有着各种的感觉受体,包括触觉受体、压力受体、温度受体等。这些受体像是身体的"小哨兵",时刻监测着外界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系统运行得井井有条。但有时,这些"小哨兵"也会发出点错误的警报,就像炒菜时那个过于敏感的烟雾报警器。

打个比方,如果说身体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神经系统是那个地铁网络。在正常时,人们(信号)有序乘车,人员流动。但如果轨道堵塞或信号灯坏了,乘客就容易慌乱,造成拥挤——这就是蚁走感的感觉,像一群小蚂蚁在轨道上无序乱走。是神经系统出现了点小小的故障!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蚁走感的产生涉及了多个层面。

在周围神经层面,细小的神经纤维可能因为轻微的机械压迫、血流变化或者化学刺激而产生异常放电。在脊髓层面,感觉信号的处理和传递也可能出现"小故障"。脊髓中的"门控理论"机制决定着哪些感觉信号能够传递到大脑,当这个系统异常时,原本应该被过滤的微弱信号就可能会被放大,就传递给了大脑。

在大脑层面,感觉皮层对这些异常信号的解读起着关键作用。而我们的大脑是擅长模式识别的,总是会将接收到的信号与已知的感觉经验相匹配。即当接收到异常的、微弱的、断断续续的信号时,大脑就会将其归类为"小虫子在爬行"的感觉。

四.为什么“蚁走感”,有时会反复出现?

很多人也发现,蚁走感很多时候,不是偶然出现一次就消失,而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反复出现。这背后也有几个重要原因。
1.激素波动:是最重要的生理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在更年期女性中蚁走感的发生率特别高,是因为雌性激素下降影响了神经敏感度,让皮肤感觉暂时异常。而激素的撤退,就如同一场"内分泌风暴",搅乱了神经系统的平衡。如果说,激素是身体的"润滑系统",少了就会摩擦生热,神经也就开始"发痒"了。

2.营养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的缺乏会损伤神经髓鞘(神经的保护层),让传导中的神经电信号"漏电",制造出蚁走感。而长期蛋白质缺乏或肠道吸收功能差的人也容易中招。神经就像一根生物电线,绝缘层破了,电流就会溢出——蚂蚁爬的感觉也就来了!

3.药物和戒断反应:同样不容忽视。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或止痛药,在突然停用时会有些戒断症状,其中就包括蚁走感。
4.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比如,焦虑或抑郁会放大身体信号,让小感觉变成大麻烦。研究也显示,在精神压力下,蚁走感更易频发,因为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活跃,像个过度敏感的风铃,一有微风草动,就响。

5.慢性疾病:也可能是罪魁祸首。在糖尿病中,由于神经损伤(神经病变),会觉得皮肤在爬虫,这是因为高血糖破坏了神经外膜。而多发性硬化、带状疱疹后遗症,甚至外伤后也都可能引起蚁走感。

五.为什么有时,“蚁走感”会如此反复出现?

因为这些触发因素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比如压力大时激素就会紊乱,生活中的一些触发器(比如疲劳、脱水、心情不好等)又总会存在。这样蚁走感就更容易“如此反复”的卷土重来。

蚁走感的如此反复出现往往有一些共同的触发因素。了解这些因素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种现象。

Ⅰ.生理节律的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活动存在着昼夜节律,晚上神经系统相对安静时,微弱的异常信号也就更容易被感知到。这就像在嘈杂的白天听不到的轻微声音,在安静的夜晚却变得格外清晰。

Ⅱ.循环系统的变化:长时间保持着同一姿势、翘二郎腿或用手臂枕着头睡觉,容易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变化和神经轻微压迫,引发蚁走感。

Ⅲ.温度的变化:比如,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或者洗热水澡后马上吹空调等,皮肤快速降温,这些温度变化都可能会刺激神经末梢。

Ⅳ.吃的因素:咖啡因和酒精会刺激神经系统,也会增加蚁走感的发生频率。而某些药物也会引起这种感觉。

六.如何缓解“蚁走感”的一些方法

对于偶尔出现的蚁走感,很多时候,一些简单的方法就能有效缓解和赶走。比如:

A.生活中的调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过量的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适度运动,如散步或有氧运动改善血液循环,减少些神经的"堵塞"。规律的作息有也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节律。

B.改变姿势和活动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感觉出现在某个部位,试着轻轻按摩该区域,或者改变坐姿、站起来走动一下,通常就能快速缓解。

C.温热敷有时也很有效:用温热的毛巾敷在感觉异常的部位,或者洗个温水澡,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舒缓神经。

D.营养补充针对营养素缺乏:如果是营养素缺乏引起的,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素,比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等,缓解反复情况。

E.放松一下:比如如深呼吸、冥想等,也可以帮助减少焦虑和压力,从而减轻症状。心理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心理相关的蚁走感特别有帮助,能训练大脑忽略这些假信号。

七.何时需要寻求医疗上的帮助

大多数蚁走感都是无害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其他健康问题的信号,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

①伴随症状:重要的判断指标

如果蚁走感伴随麻木、刺痛、肌肉无力或疼痛,可能提示神经损伤或糖尿病等情况,需要检查血糖和维生素B12等指标。

②精神症状:需特别警惕

如果出现幻觉疼痛等情况,要及时去看一下,避免发展成暂时的妄想寄生虫症(delusional parasitosis)——一种坚信皮肤下有寄生虫的精神情况。

③老年人群:需特别关注

持续明显的蚁走感在老年人中可能预示着帕金森病或痴呆的早期症状,需要专业评估。

④持续性和严重性:是需考虑的因素

如果症状持续数周不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就要去医院看一下。

最后,“蚁走感”大多是一个常见但被误解的一种生理现象。更多时候,它只是神经系统偶尔开的几个"小玩笑",不必过度担忧。理解其产生机制,知道些简单的缓解方法,知道何时需要就医获得医疗帮助,就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看不见的小蚂蚁"。

“蚁走感”就像个调皮蛋,有时来无影去无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关注但不过度焦虑,大多数时候这些"小蚂蚁"就会自己消失。

参考资料:

1.Yang YS, Choi S. 药物引起的维生素缺乏症。《临床营养代谢研究》。2022年;14(1) :20-28

2.Hylwa SA, Bury JE, Davis MD 等。妄想性感染,包括寄生虫病妄想:标本组织学检查结果。《临床美容与皮肤病学研究》 。2015年 ;8 :287-295

3.Patel SN,Patel BC。表现为妄想寄生虫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印度心理医学杂志》。2017年;39(3) :357-359

4.Beniczky S、Conradsen I、Henning O 等。刺痛的神经心理生理学。《意识认知》。2018年;58 :97-103

5.受伤驾驶员的蚁走感。受伤驾驶员蚁走感症状的发生频率。2021年

6.Ahluwalia J,Bratberg J,Boehmer S。妄想性侵染与慢性瘙痒:综述。《皮肤性病学报》。2016年;96(3) :298-302

7.Peacock K,Ketvertis KM。更年期——生物学、后果、支持治疗和治疗选择。《细胞》。2023年;186(19) :4038-4058

8.Mohn ES,Kern HJ,Saltzman E 等。药物引起的营养素缺乏:药剂师需要了解的内容。《美国药剂师》。2019年;44(2) :HS-3-HS-12

9.Stuenkel CA, Davis SR, Gompel A 等。 《更年期症状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年;100(11) :3975-4011

10.《躯体感觉异常老年患者的病理学》。老年精神病学。2001年;1(1) :45-50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