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之一,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正在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

一、理解生态文明,首先要理解“生态”与“文明”

生态文明可以简单理解为“生态”+“文明”。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简而言之,“生态”是自然环境之下的所有生物的生存之态,是没有人类过度干扰状态下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口语中常说的“生态”与“人工”一词相对,一般指没有人为过度干预的自然生存之态。

“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简而言之,“文明”与“粗俗”一词相对,是值得传承的文化成果,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生态文明”因此被定义为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追求以“人为中心”的文明向“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的转变。

二、其次,生态文明的内涵在动态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中

1962年首次出版的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讲述了美丽村庄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突变,指出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的难以逆转的危害,累积毒物遗祸子孙,提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这被认为是环保意识的觉醒。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讨论当代环境问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这被认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国际共识。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的会徽是一只巨手托着插着一支鲜嫩树枝的地球,告诉人们:“地球在我们手中。”这次会议又称“地球会议”,共有183个国家代表团、70个国际组织代表及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与,是继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环境与发展领域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三项文件,并促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署。这次大会标志着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共识。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理论界反思工业文明伴生的生态危机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相应带来环境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生态+”也成为了热词,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社区、生态城市、生态产品等的探索与实践正在不断丰富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也必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

三、总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生态文明被认为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一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具备生态学以及有关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设计、生态效益等方而的知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去认知生态环境, 从社会的根本利益出发追求长远利益,而不是以牺牲长远生态物质利益为代价去取得和维护既得的利益。要把自然的存在和价值放在人的存在和价值之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抛弃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生态功利主义,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来源: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