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的激昂号召声中,郑州科技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平台效能,以“把科学交给人民”为核心宗旨,广泛联动社会各方力量,精心雕琢出“寻初心、悦科普、探创新、筑品牌”四大精彩纷呈的活动版块。通过丰富多样、别出心裁的活动形式,让科学走出高冷的实验室,轻盈地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一、寻初心——把科学交给人民:以创作点燃青少年科学热情之火
围绕“智绘黄河·青春郑州”极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主题集中展出青少年AI科普创作大赛的优秀作品。此次展览聚焦黄河生态保护、郑州城市发展等核心议题,共汇集了百余件青少年用心创作的AI绘画、AI建模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创意无限。不仅展现了青少年对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独特思考,更通过“科技 + 地域”的创作视角,彰显了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的科学初心与使命担当。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一颗闪耀的科学之星,让公众看到了科学传承的希望与未来。
二、悦科普——让公众沉浸式体验科技魅力之妙
为了让公众更深入、更全面地感受科学的魅力,郑州科技馆以“互动体验”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贴近大众、趣味十足的科普活动,成功打破了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科学变得触手可及。
一体化探馆模式
开启科学探索的奇幻之旅
打造了“展品讲解 + 游馆打卡 + 实践体验”的一体化探馆模式。结合常设展览资源,科技辅导员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公众详细解读每一件展品背后的科学原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寻科学的奥秘。同时,在“科学之夜”活动中精心设置了有趣的打卡任务,激发着公众的探索兴趣,在动手实践中成为科学的主角。他们可以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奇妙的现象,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的乐趣。
“科学工作室”探究式主题活动
从“看科学”到“做科学”的华丽转身
“科学工作室”探究式主题活动围绕“空气动力”“人文自然”“宇宙探索”等贴近生活的科学主题展开。通过实验操作、小组协作等形式,让公众不再仅仅是科学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与小组成员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看科学”到“做科学”,他们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能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探创新——联动多方资源,带领公众走近前沿科技之巅
以“协同共享”为思路,积极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推出了一系列前沿科普活动,让公众站在科技的前沿,感受科技的无限魅力。
科学奇妙“郑”当时
构建全域科普的宏伟网络
围绕“共享共用、携手开展”的主题,联合巩义、登封等县市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带着科普展品和科普活动走进各县、区、市,将科普知识送到每一个角落;同时,联合浙江大学研究院等科普教育基地开展聚力“郑”启程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一场前沿科技的科普盛宴。通过打造“市区 + 县域”、“基地 + 场馆”的全域科普格局,实现了科普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科普网络,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广阔平台。
“开学第一课”
为青少年播撒科学的希望种子
结合开学季,郑州科技馆精心推出了科普版“开学第一课”。邀请科研工作者、科普达人走进学校课堂,通过趣味实验演示、前沿科技分享等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科研工作者们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展示科学的神奇魅力,让青少年在惊叹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科普达人们介绍了AI、航天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助力科学教育“开好头、起好步”。
“AI绘画的共生探索”展览
解锁科技艺术的全新体验
聚焦AI前沿应用,“AI绘画的共生探索”专题展览展示了AI绘画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完美融合成果。展览中还设置“AI绘画互动体验区”,公众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输入关键词,AI就能迅速生成一幅独特的绘画作品。在“科技 + 艺术”的碰撞中,公众不仅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创新魅力,更理解了前沿科技对生活的改变。
四、筑品牌——凭借创新形式,吸引公众关注数字科普之新
2025年《奇妙吧科学》融媒体栏目第三季“郑好‘剧’科普”将在科普月期间上线。节目以郑州科技馆新馆展品为核心,通过“生活情景剧+科学实验+科学家精神”的多元化,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公众,打造全域性融媒体科普短剧,以AI虚拟“郑好”串联主线拍摄结构为创新亮点、以科学知识、品牌实验、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实景拍摄+创意剪辑为主,通过 AI虚拟IP形象“郑好”、动态字幕等先进拍摄技术增强《奇妙吧科学》融媒体节目的品牌性、创新性,用创新科普助力数字郑州,智慧郑州建设。
2025年科普月,郑州科技馆以“初心”为魂,“体验”为桥,“创新”为翼,“品牌”为基,唤起公众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让科学走进人们的生活,让科学之光在2025年科普月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
来源: 郑州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