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角犀鸟“红眼”与“花尾”相伴日常,简单中透着无尽的温馨。往年,他们繁殖的犀鸟都由它们自己照料,但今年,饲养员却开始了人工育雏......

01

爱与残酷

在野外,双角犀鸟和皱盔犀鸟在繁殖季只有一只雏鸟成功出飞。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我们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物种的繁殖行为,几年前我们在犀鸟的巢箱中安装了高清监控设备,这些年,我们持续监测和记录着双角犀鸟的繁殖情况。

在记录到的2次繁殖过程中,我们均发现:当雌鸟只产下一枚卵时,它会全程精心呵护;当产下两枚卵时,它的行为会有所不同。先破壳的第一只雏鸟因出壳更早,先得到妈妈几日的照顾,体型上比第二只更大,对食物摄取量也更加的强烈。当第二只雏鸟虚弱夭折后,雌鸟并不会浪费这宝贵的蛋白质资源,会将其喂食给第一只雏鸟。基于这一现象的重复出现,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了提高雏鸟的成活率、增加双角犀鸟的种群数量,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积累经验,我们是否可以对第二只雏鸟进行人工育雏?

02

谋而后动

为了解决双角犀鸟人工育雏的技术难题,我们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团队系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学术文献,研读了《犀鸟饲养管理指南》。由于该物种人工育雏阶段的专项资料极为稀缺,难以直接指导实践。今年2月,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前往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外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团队成员不仅系统观察了鸟类在原生环境中的觅食、交配、育雏等自然行为,还与长期驻守当地的巡护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了他们在一线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进入实操阶段,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在自然育幼的情况下,将第二只雏鸟在雌鸟妈妈身边安全取出。为了减少对“花尾”的惊扰,我们避开雌鸟主要活动视线,选择在巢箱封口侧边的位置,增设了一个小门。改造完成后,在犀鸟不关注的角度,我们便可巧妙的取出雏鸟。

由于是首次以这种方式取出雏鸟,我们根据目前仅有的文献资料,预想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制作了专门的工具(如下图),使用备用巢箱进行了多次的取雏演练。

同时,我们还提前准备了育雏箱、专用喂食勺、电子秤、育雏食物等专业设备和物资,为人工育雏做好准备。

03

护雏新生

4月18日下午17:00,“花尾”成功孵化了第二只双角犀鸟雏鸟!为了稳妥考虑,在次日晚上19:30,等到雄鸟“红眼”已进入休息状态,饲养员轻轻打开小门,用PVC管防护手臂,用自制的布套钩触碰母鸟胸口位置,当母鸟移动后,与监控室的人同步信息,迅速调整姿势,小心翼翼地将第二只雏鸟从巢中取出,稳妥放入提前准备的转运箱并迅速带离场馆。其他队员继续留守在场馆外,直到确认“花尾”并未表现出任何弃巢、应激或伤害第一只雏鸟的行为,整个团队才安心撤离。

04

精心育雏

我们迅速为雏鸟做了保温处理、初步健康评估。这只小家伙有些胆怯,不断呼叫,年幼的小家伙眼睛还没有睁开,也没有羽毛,体重仅仅只有40g,为了记录它最初的重量,也寄托对它未来成长的美好期盼,饲养员为它取名“肆拾”。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全程守护,根据“肆拾”的体重变化和消化状况,实时调整喂食方案。

基于前期对犀鸟自然育雏的研究发现,野外犀鸟多以榕果为主食,榕果富含钙质,这是它们在自然界中摄取钙的重要方式。因此,从“肆拾”出生起,我们每天都会为它额外添加钙质补充,帮助骨骼健康成长。

犀鸟育雏箱

详细记录雏鸟的每次进食量、排便的频率和性状、体重变化、活动表现,以及是否出现异常行为。最大限度保障脆弱的新生命能够在人工环境中安全、健康地成长。

自然育雏情况下,阳光透过喂食口射入,雏鸟就会跟着太阳角度的变化主动追随阳光移动。我们为人工育雏的鸟提供了晒太阳的条件,用全光谱补光灯透过缝隙照射。等到天晴出太阳的时候,我们会把育雏箱移到合适的位置,让阳光能够照进育雏箱。

“肆拾”在育雏箱里晒太阳

小犀鸟会在大概 3月龄的时候飞出巢箱,开始探索外面的环境,基于这样的参考,我们也选择了这个节点给它换一个更大的空间。挑选合适的枝杈,从低到高,搭建在树荫较多的区域让它在炎热的夏季有阴凉处休息和玩耍。

等到它飞行更为稳健,能够完全自主取食、理羽后,我们会将它逐步引入到犀鸟群体中,让它学习更多的自然行为。

“肆拾”正在栖架上晒太阳

目前“肆拾”已经逐渐学会了自主的觅食,活动能力逐渐加强,后续它的成长、学习、适应与合群,仍需要更多的时间。饲养员会紧密观察、呵护、并给予帮助。

“肆拾”的故事仍在继续,希望它和“本本”“花花”一样健康成长~

来源: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