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天文名词#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是我国近现代天文学家,福建闽侯人,他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早年赴美留学,1929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即回国,担任中央大学教授,次年他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天文普及期刊《宇宙》,曾任总编辑。1941年张钰哲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同年他率队完成我国境内首次日全食科学观测。自1950年起,他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带领团队发现了100余颗小行星、3颗彗星,五年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张钰哲毕生致力于我国天文学事业,参与了多个天文台的建设工作,其研究领域涉及小行星、彗星、恒星、天体力学及中国天文学史等,发表学术著作百余篇,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开创了多个新领域。1928年在美留学期间,张钰哲发现了一颗小行星,编号并命名为第1125号“中华(China)”星,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后因观测数据不足而丢失;1957年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轨道相近的小行星,它取代了原第1125号“中华”星的编号和命名;1928年发现的那颗小行星于半个多世纪后被找回,重新编号并命名为第3789号“中国(Zhongguo)”星。此外,张钰哲也致力于天文科普事业,先后发表了40余篇天文科普文章,并有《地球之天体观》《小行星漫谈》《天文学论丛》《宇宙丛谈》等科普书籍出版。他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天文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编委会主任等职。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第2051号小行星、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均以他的名字命名。图为正在使用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望远镜观测的张钰哲,图像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 星明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