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防治高血压的危害,最基础的策略就是知晓您的血压。
知晓您的血压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从高血压的可逆转来说起。可以说,所有的高血压都可以逆转,逆转高血压可分为三个状态:
逆转根治:指某些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如肾上腺高功能腺瘤、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高血压,通过手术摘除腺瘤、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病因去除高血压得到根治。
逆转控制:指持续多年的原发性高血压,通过药物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做到长期以致终身有效控制高血压。
逆转康复:指新发生的高血压,及时发现并采取消除血压升高的因素并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升高的血压可以不用药物长期维持正常。无论是那种逆转,对您的健康都至关重要。我经常强调的二句话是:高血压非常可怕,不得到逆转控制,平均来说提前十年死亡,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也不可怕,只要将血压长期控制正常,您的健康结局与一个非高血压的人是一样的。
但无论是那种逆转,都必须知晓您的血压,尤其是逆转康复新发高血压,更是必须知晓您的血压是哪年出现升高的?持续多年的高血压由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脉硬化,将不能实现逆转康复。
确实也是,自己的血压都不关注,都处于不知晓状态,那么,一切的防治手段都是“扯淡”。所以说,知晓您的血压是第一要务。这也是为什么在设立“全国高血压日”活动时,第一个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是“知晓您的血压”。2015年这个主题被世界高血压日和全国高血压日再次提出,并作为今后连续五年开展高血压日活动的共同主题。可见知晓您的血压的至关重要性。
我还要强调这个知晓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知晓不同血压值代表的含义;
知晓你过去的血压水平;
知晓血压水平的变化趋势。
我做了一辈子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每当我测量发现病人的血压升高时,我必须问的一句话是“你以前测量过血压吗?”他的回答也很干脆:“测过了”。我再问“测量的血压值是多少?”,他的回答往往是不知道。也有人很含糊地提示说“好像是正常的”、“好像说是高一点”。
对他来说,这个回答轻松而且自然。殊不知,这难倒了我们做医生的。因为,医生不可能依据一次血压测量结果做出是否患高血压的诊断,高血压诊断标准清晰地定义为“非同日三次血压测量值处于高血压状态”。并且,还要甄别清楚患者是什么状态下的血压,不同状态下血压值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
别以为只有高血压患者才需要了解自己的血压。没有高血压的人,了解自己的血压值同样重要。一句“好像是正常的”可有多种解读,也有不同的含义。以前血压测量值确实小于140/90mmHg,但不代表是正常血压,其中包含了正常高值血压,有人称之为高血压前期,是需要特别做好血压严密监测的一群人。正常高值血压者非常容易发展为高血压,若不加以有效干预,其中就有半数人在5~10 年内发展成为高血压患者。在临床中我还特别重视血压处于高血压前期人群,帮助他们分析导致自身血压升高的原因。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多数高血压患者是由于四个重要危险因素:即超重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或是长期心理压力增加导致的。通过分析评估,指导个体及时消除导致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建议采取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逆转轻度升高的血压,避免高血压的发生。可以说,高血压前期是逆转康复的最佳时间窗口。
血压测量值,至少代表三层意义:血压升高、正常高值血压和正常血压。
测量值≥140/90mmHg,表示你的血压异常升高,这时必须严密监测,多次测量,依照诊断标准做出是否患高血压的准确诊断。同时,还要评估是否出现动脉硬化或蛋白尿等高血压所致的组织器官损伤情况。最好还应该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排查“白大衣性高血压”可能,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也许还能发现您存在长期被忽视的“隐蔽性”的单纯夜间高血压或是单纯清晨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评估你的真实血压水平和血压波动特点,掌握你一天血压波动的高峰时段。这些波动类型的明确判断,对今后的长期治疗和有效控制都非常重要。
正常高值血压,即血压处于120~139/80~89 mmHg。表示你属于高血压易患人群。我国成人居民至少1/3 的人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状态,也是高血压患者队伍的“后备军”。其中绝大多数人随着年龄增长或是生活方式不健康,迟早成为高血压中的一员。规范的做法是至少每半年测量一次血压,严密监测高血压的发生。而且,从现在开始,你必须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持之以恒,包括清淡饮食、戒烟戒(限)酒、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等,有效防控高血压的发生。
如果测量结果为正常血压(血压值﹤120/80mmHg),那非常好,但并不是代表可以放任不管,还要通过定期血压监测(每年至少一次),监测血压变化趋势。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随着年龄增长,血压越来越高。
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知晓自己的血压,做到定期监测血压变化,维护自身的血压健康。
作者:陈伟伟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防治资讯部 教授
审核:吴亚哲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高血压中心 教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