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末的英国多塞特郡,一个贫穷的家庭中诞生了一位未来将震撼科学界的女性——玛丽·安宁。1799年5月21日,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成为古生物学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起点。玛丽·安宁,一个未受过正规教育,仅在主日学校学会阅读的女孩,凭借对自然的无限好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挖掘史前生物化石、扩展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先驱。

玛丽·安宁的发现改变了当时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界的认知

玛丽·安宁在莱姆里杰斯这个海滨度假小镇长大,与哥哥约瑟夫一起,在父亲的滨海摊位上贩售菊石化石,以此为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起点,却为她日后的伟大发现埋下了伏笔。18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约瑟夫在岩石中发现了一个头骨。好奇的兄妹俩决定一探究竟,他们层层剥开岩石,直到一具完整的骨架展现在眼前。这具骨架,后来被证实是英国史上首具被发现的鱼龙化石,属于三叠纪的海洋爬行类。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玛丽·安宁的命运,也震撼了整个科学界。

安宁的哥哥约瑟夫找到一个鱼龙头骨,当时12岁的玛丽帮哥哥挖出了其余骨架。

当时的英国社会,对化石的认知还相对有限,更不用说女性在这一领域的参与了。然而,玛丽·安宁凭借自己的敏锐观察力和不懈努力,逐渐在古生物学领域崭露头角。她的发现引起了知名外科医生埃弗拉德·霍姆的注意,他在1814年发表了关于鱼龙化石的科学论文,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发现的影响力。侏罗纪海岸,这片曾经沉睡的土地,因为玛丽·安宁的发现而焕发了新的生机。这里曾是恐龙时代的海洋,沉积了丰富的化石资源。玛丽·安宁经常在暴风雨后前往海边,寻找那些被海浪侵蚀而显露出来的化石宝藏。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玛丽·安宁不断有新的发现。尽管在1820年至1821年间,她没有找到任何新化石,但她并未放弃。在博物学家托马斯·伯奇的资助下,她继续她的挖掘之旅。1821年,她一举发现了三具长达六米的鱼龙化石,再次震惊了科学界。两年后,她又有了一项更为惊人的发现:一具完整的蛇颈龙骨架。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史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更对当时的宗教观念提出了挑战。许多科学家因为不愿相信一个未受教育的女性能够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而对她的成果表示怀疑。甚至有人宣称这些化石是假的,与圣经的教义相冲突。然而,玛丽·安宁并未被这些质疑所动摇,她坚信自己的发现,并继续她的探索之路。

1821年,发现3具达6米长的鱼龙化石。

1823,安宁在12月时挖出了一具完整的蛇颈龙骨架。

玛丽·安宁的挖掘工作不仅限于鱼龙和蛇颈龙。她还发现了箭石类的化石,这种类似鱿鱼的生物是当时首批具有喷墨能力的史前动物之一。此外,她还挖掘了粪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史前生物饮食的重要线索。她最大的发现莫过于1828年挖掘到的第一具完整翼龙骨架。这具双型齿翼龙(Dimorphodon macronyx)化石的发现,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证明了过去存在许多不同种类的爬行类,还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标本。这具翼龙化石的发现,使得人们对史前生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这是第一个在德国之外发现的翼龙标本,同时也是首次发现的完整翼龙化石。

安宁发现的双型齿翼龙是第一个在英国发现的翼龙化石

玛丽·安宁的所有发现都对古生物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挖掘工作不仅推动了科学家对动植物化石的兴趣,还促使人们对地球的历史提出了更详细的疑问。她的成就鼓励了更多女性和出身贫寒者投身科学研究,尽管当时这一领域几乎被富裕的上流阶层所垄断。玛丽·安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性别和出身如何,只要有才华和毅力,就能在科学的殿堂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除了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玛丽·安宁的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她从小就对化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她只有15个月大的时候,就差点因为一场雷击而丧命。当时,她的保姆和另外两个孩子都不幸遇难,而她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这一经历似乎预示着她未来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玛丽·安宁的挖掘工作不仅让她在科学界声名鹊起,还让她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英雄。她的故事激发了无数人的想象和创造力。据说,英文绕口令“小海在海边卖海贝壳”(she sells sea shells on the seashore)的灵感就是源于她的故事。这首绕口令不仅押韵上口,还巧妙地融入了玛丽·安宁在海边贩卖化石的经历,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据说英文绕口令“小海在海边卖海贝壳”是源于安宁的故事

安宁让侏罗纪海岸一带成为挖掘史前化石的热点

玛丽·安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荣耀,但她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遭受过质疑和批评,甚至因为性别和出身而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然而,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2010年,英国皇家学会认同她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认为她是英国科学史上的十大杰出女性之一。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为后来的女性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从1799年的出生到1847年因乳腺癌去世,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充满了辉煌和荣耀。她的发现不仅改变了当时许多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观点,还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古生物学的史册上,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监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