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年朋友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矮了几公分”、驼背越来越明显,甚至轻轻碰一下就骨折。现代医学称之为“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古籍中属“骨痿”“骨痹”“骨枯”范畴。《黄帝内经》提出“肾主骨生髓”,提示骨骼健康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下面将结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年修订)》及最新科学研究,为您送上一份可在家执行的“强筋壮骨”全攻略。

骨质疏松的四个预警信号

身高缩短:生理性老化每年≤0.5cm;若1年内缩短≥1cm应警惕。

夜间静息痛:熟睡中被翻身、起床动作痛醒,往往提示椎体骨小梁已出现细微断裂或压缩。

驼背进展:1年内后凸角度增加≥3cm,需排除椎体压缩。

脆性骨折:轻微跌倒即桡骨远端、髋部或椎体骨折。

一分钟风险自测

65岁后身高降低≥3cm(1分)

每周夜间小腿抽筋≥2次(1分)

腰背持续酸痛>1个月(非外伤引起)(2分)

既往脆性骨折史(2分)

累计≥3分,属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建议到内分泌科行骨密度检查(医学上称DXA)。

中医四大居家干预方法

穴位强骨按摩法

足三里穴

定位:髌骨下缘外侧凹陷(犊鼻)直下四横指;

操作:拇指垂直按压至酸胀感,出现酸胀后持续30秒,放松10秒,循环5次,每日2遍;

典籍:《针灸大成》载足三里穴“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

肾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约腰带高度)旁开两横指宽;

操作:双手掌根快速擦热肾俞区域,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2次;

典籍:《类经图翼》载肾俞穴“主虚劳羸瘦,腰痛耳鸣”,现代研究证实可提升雌激素受体α表达,抑制破骨活性。

大杼穴

定位:低头时颈后最凸骨(第七颈椎)下第一胸椎下方的凹陷处,向脊柱两侧旁开约两横指;

操作:握拳以食指第二指间关节节律性按压20次,早晚各1次;

典籍:《难经》明确指出“骨会大杼”。

强骨药膳食疗方

杜仲骨碎补汤(改良自《本草纲目》)

材料:杜仲15克、骨碎补10克、牛骨500克、黑豆50克、生姜3片;

做法:牛骨冷水下锅焯水;全部药材装入无纺布袋,与牛骨、黑豆同入砂锅,加水2升,武火煮沸后改文火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填精益髓。

提示:高血压者少盐;肾功能不全者酌减骨碎补量;痛风急性期忌用。

芝麻核桃山药粉(源自《食疗本草》)

配方:黑芝麻100克、核桃仁100克、怀山药粉50克;

制作:黑芝麻、核桃仁文火炒香,冷却后与山药粉混匀研磨,密封冷藏。

用法:晨起取30克,冲入250毫升热牛奶或豆浆,每日1次。

导引强骨操(传承《诸病源候论》)

叩齿生髓法

方法:口唇轻闭,上下牙齿均匀叩击36次;舌搅口腔,待津满口时分3次缓缓咽下。

机理:《养生延命录》载“齿为骨之余,叩齿坚骨”。牙齿与肾同源,叩齿可通过牙周膜机械刺激促进颌骨血流,提高成骨细胞活性。

导引强骨操

v 要领:背对墙,脚跟离墙15厘米,屈膝下滑至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膝尖不过足尖,腰背紧贴墙面,坚持30秒―3分钟,每日2次。

机理:该动作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和竖脊肌,可提升腰椎骨密度。

中药足浴方(改良自《外台秘要》)

组方:淫羊藿30克、续断20克、艾叶15克;

方法:药材冷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改文火20分钟,滤液兑温水至38―42℃,浴足20分钟,水位过三阴交穴(内踝尖上四横指)。

注意:糖尿病患者水温≤40℃,时间≤15分钟,防烫伤;下肢静脉曲张者水温≤38℃。

日常骨骼“加分”细节

科学晒太阳

时段:春秋冬季10:00―14:00,暴露双前臂与颈背部,树荫下30分钟或直射15分钟;夏季改为8:00前或16:00后,防中暑。

《老老恒言》注:“日为太阳之精,可生骨髓”。

运动处方

太极拳云手:每天练习一遍,左右各10次,可显著改善动态平衡和身体控制能力,有助于预防跌倒。

八段锦: 融合柔和牵伸、静态控制与重心转移的传统功法,可有效增强下肢及核心力量,改善平衡与协调。 坚持练习(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可降低跌倒风险,是预防和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

戒烟限酒:吸烟可使肠道钙吸收率降低约8%,并加速骨量流失。每日酒精摄入>30克(男性)/>20克(女性)将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同时刺激破骨细胞,导致骨形成率下降≥15%。

定期监测:建议绝经后女性及≥70岁男性每1―2年做DXA;若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骨吸收药,半年复查骨转换标志物(血清P1NP、β-CTX)。

常见问答

问1:艾灸可否替代穴位按摩?

答:可以互补。艾灸肾俞、命门以温阳散寒,适合畏寒、腰膝冷痛者;每次艾条温和灸15分钟,隔日1次。若皮肤感觉减退,须由家人试温,防烫伤。

问2:骨质疏松能刮痧、拔罐吗?
答:脊柱区禁止大力刮痧、拔罐,以免引发压缩性骨折;四肢肌肉丰厚处可轻手法操作,以舒筋活络、缓解肌筋膜疼痛。

结语

骨质疏松虽“沉默”,但并非不可战胜。护骨是一场马拉松,贵在日日坚持、久久为功。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把“强筋壮骨”真正融入生活,为健康骨骼“加油”!

作者:

刘留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董桂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老年医学科 副主任护师

审核:

李金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