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会数据显示,立秋后心脑血管急诊量激增30%以上,清晨脑卒中风险比夏季高出40%。

 

昼夜温差每增大5°C,急性心梗风险上升7%。当血管在扩张与收缩间频繁切换,中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面临严峻考验。

 

---

01 温差刺客:秋季血管的隐形杀手

立秋后“秋老虎”余威仍在,但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这种波动对心脑血管患者极为凶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王乐主任医师指出:温差刺激导致血管反复收缩扩张,血压剧烈波动,心脏负荷骤增。  

 

更危险的是生理层面的连锁反应:  

-血液变“稠”:立秋一周内,中老年人血浆粘度飙升8%,红细胞压积上升3.2%,血栓风险激增  

-炎症风暴:秋季CRP、IL-6等炎症因子水平较夏季升高15%-20%,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脆弱易破  

-气压陷阱:气压下降时血液溶氧量减少,心脏需加倍工作供氧,而冷刺激又增加泵血阻力  

 

清晨6-10点是最危险时段。睡眠中血压处于低谷,起床遇冷空气引发血管“惊跳反应”,血压瞬间飙升。此时突发脑梗风险较其他时段高40%。

 

02 夺命误区:这些“养生法”正在摧毁血管

 

国家卫健委发布会特别澄清三大高危误区:  

 

“换季输液通血管”

  输液无法冲走动脉斑块,反而可能加重心肾负担,诱发心衰。  

“秋冻能增强抵抗力”

  对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麻痹易冻伤)、风湿患者(低温加重关节疼痛)、慢支患者(冷空气诱发痉挛咳嗽)相当于自杀行为。  

“贴秋膘补元气”

  武汉某医院统计显示,立秋后急性胰腺炎发病率**上升35%**。突然的高脂饮食如同对血管“浇灌沥青”。

 

03 黄金法则:晨起三分钟保命术

 

清晨猝死占秋季心脑血管事件的68%,专家力推“晨起缓冲三分钟”策略:  

 

第一步:睁眼后卧床1分钟,活动脚踝做“踩刹车”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第二步:缓慢坐起倚靠床头1分钟(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第三步:床边静坐1分钟再站立(给心脏血管适应时间)  

 

颈部保暖是第二道防线。颈动脉受冷刺激收缩时,脑血流量可减少30%。一条轻薄的羊绒围巾能使颅内血流保持稳定。

 

04 科学防护:心脑血管患者的秋季生存指南

 

环境管理  

- 室内温湿控制:空调26℃ 加湿器维持湿度50%-60%**(湿度<40%时呼吸道防御力下降50%)  

- 通风安全:避免直接吹冷风,开窗时暂避其他房间  

 

运动处方  

- 避开6:00-8:00低温时段,改在午后15:00-17:00活动  

- 采用“洋葱穿衣法”:内层排汗速干 中层抓绒保暖 外层防风  

- 出现胸闷或异常疲惫立即停止  

 

饮食调整  

- 每日盐摄入≤5g(我国居民实际平均摄入9.3g)  

- 用梨 银耳 百合炖羹替代高盐肉汤,既润燥又护脉  

 

05 高危人群:识别这些信号能救命

心力衰竭的早期警报比胸痛更隐蔽:  

- 夜间频醒:平躺时气促需垫高枕头  

- 莫名疲乏:走500米就需休息  

- 脚踝肿胀:按压出现凹陷性水肿  

 

冠心病患者外出必备“急救三件套”:  

1. 硝酸甘油喷雾(舌下喷比含服起效快20秒)  

2. 便携血压计(测量晨起1小时内血压)  

3. 紧急联系卡(写明病史、用药、过敏史)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