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2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首次播放电视节目
1958年9月2日傍晚,北京广播大楼内一间50多平方米的临时演播室里,播音员沈力穿着布底鞋轻步走过纵横交错的电线。随着她对着镜头说出“北京电视台现在开始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的第一束光影正式点亮了这座城市的夜空。这一天,经过四个月试播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正式开播,标志着中国迈入电视时代。
1958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
1957 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提出建立电视台的计划,周恩来总理当即批示列入文教五年计划。当时的中国电子工业基础薄弱,天津无线电厂的工程师们拆解苏联“红宝石”牌电视机样机,克服上千个零件的国产化难题,终于在 1958年3月试制出第一台“北京牌”820型黑白电视机,除显像管外全部采用国产部件。
1958年,北京仅有几十台电视机收看“北京电视台”节目
技术突围的同时,电视人的筹备紧锣密鼓。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每周两次在19点至21点播出。试播期间,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将电影放映机画面投射到墙上,再用摄像机现场摄取实现"直播",6月15日更是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然而,当时设备简陋带来了诸多挑战:60 平米的演播室闷热如蒸笼,摄像机沉重到需要多人协作推动,一次试播中还突发设备故障,全靠导演临危不乱才顺利完成。
9月2日的正式开播节目单,浓缩着时代印记。当晚7点,《电视新闻》(《新闻联播》前身)率先播出,随后是先进生产者讲话、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以及北京舞蹈学校学生表演的《四个小天鹅》《春江花月夜》等节目。这些节目既有对劳动模范的歌颂,也有中外文艺的交融,体现了初创期电视节目“新闻+教育+文艺”的定位。当时,沈力作为唯一的播音员,牢记台长孟启予的叮嘱:“要把镜头当作观众的眼睛”,用亲切自然的风格开启了中国电视播音的新征程。
新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
当时的传播范围虽有限——发射半径仅 25 公里,全北京仅有30多台电视机,但意义十分深远,这支由30多人组成的团队,从广播电台、电影厂等单位调集而来,在政治组、文教组、文艺组等架构下,开创了中国电视的基本运作模式。他们用16毫米胶片外出采访新闻,回来后连夜冲印剪辑,没有同期声就配乐解说,为电视事业积累着宝贵经验。
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第一次播出演职人员合影
从北京电视台到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这座电视台见证了中国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的跨越。正是这些穿布底鞋的电视人,用简陋设备托举起一个民族的光影梦想,让中国电视事业在方寸荧屏间启程远航。
参考来源:中国网、央视新闻、人民网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