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
巧克力起白霜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 糖霜:巧克力的糖霜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发。其一,当储存环境相对湿度较高时,巧克力表面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表层糖分因吸湿而溶解;随着环境湿度下降,溶解的糖分又会重新结晶,在表面形成白色粉末状的糖霜。其二,若巧克力存放环境的温度波动过大(如频繁经历冷热交替),超出其稳定相区范围,会引发内部相变——配方中易结晶的糖类成分(如蔗糖、葡萄糖等)会因相变驱动力优先析出,最终在表面形成糖霜;
· 脂霜:脂霜本质是可可脂的析出现象。巧克力的常规储存温度为18~20℃,若环境温度偏离此范围(如长期高于20℃),巧克力内外会形成温度差——外层因接触高温率先软化,内层仍保持相对低温。由于可可脂在高温下的溶解能力更强,表层软化的可可脂会向温度较低的内层缓慢迁移;而内层低温环境又会促使迁移而来的可可脂重新凝固。这种“熔化-迁移-再结晶”的反复循环持续进行,最终导致可可脂逐渐在巧克力表面富集,形成一层白色的脂状物质——脂霜。
但无论是糖霜还是脂霜,都不是巧克力发霉变质了,都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只要巧克力在保质期内,并且表面没有长毛、出现异味等,仍可以安全食用,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来源: 科学辟谣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